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中国,历来就有“书画同源”之说。
最近,应青海省博物馆之邀,在此举办的《马承祥现代书画展》就是“书画合一”的产物,我们看到传统艺术在这里萌发出新的生命。
马承祥先生现任中央戏剧学院美术系教授,中国现代书画学会副会长。多年从事素描油画教学,同时还潜心于中国画、现代书法的理论研究与创作实践。多方位的艺术积累导致创作思维的敏捷与互构,作品的多维性也正是我们这个时代所要求的多栖型艺术家所表现出的多元审美意识。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必然要求艺术适应新的时代,着眼于艺术观念的更新,寻找中国艺术更新的起点,已成为时代的呼唤。传统书法在中国历史上高峰迭起,成就赫赫。但在观念上它们只是满足了封建时代的需要。今天随着社会结构的发展变化和人们审美心理的转移,当今时代的观众迫切需要看到反映新时代的书法风貌。《现代书法》脗合了这一时代多层次、多元化并带有强烈个性色彩的审美情趣。
艺术是创造,不是重复。1874年欧洲“印象派主义”的画展拉开了现代绘画的序幕,自此,现代艺术运动迭起,时代艺术的大潮席卷世界,西方艺术实现了从古典的写实主义向着现代化的写意与抽象的转化。
在中国美术史上也不乏其例,如十八世纪,在中国画坛上兴起的“扬州画派”,以革新精神突破了“四王”的陈陈相因,因循守旧的封建主义陋习。而标新立异,生机勃勃,充满活力的画风,一直影响至今。
“中国现代书法”的问世,是否与“印象主义”、“扬州八怪”具有同等的历史作用和美学价值?虽然难以立即做出结论,但是这种追求是非常应该的,也是十分必要的!它刚刚诞生,还有待于发展、完善。时代的迅猛发展,艺术当随时代也就成为历史的必然。历史永远是公正的。
马承祥先生将书法、绘画、情意神采溶为一体,使作品达到了一种新的境界,引人遐想,特别是在章法布局和用笔的形体变化上有明显的突破;有的作品利用虚实、疏密、干湿、浓淡、粗细,或正或斜的线条排列与组合,各种书体的交汇,运笔的力度及全局控制一气呵成的体势,产生了快速的节拍跳跃,体现了现代观念和时代的节律。展出的作品如《古为今用》,(以墨色的浓淡、节奏强弱,体现了“厚今薄古”的思想理念,构思巧妙、不落俗实、意象强烈感人。)。又如《步行》二字,以象形字的“步”字为脚印墨迹,以十字路口的象形字“行”字为契机,构成了有趣的意象,富有生活意味极受观众好评。欣赏先生的书画作品深深体察到“险绝中求平稳”的情趣。我国著名美学家高尔泰先生在《现代书法印象记》一文中这样评论道:“观马承祥先生之书作,犹枯藤经霜,老辣苍健而生机勃勃。”此说极是。
马承祥先生在艺术上的成就,无论是书法还是中国画的作品,都深受国内外观众的喜爱。而且著述甚丰。他是一位修养很高,颇具见地的多栖型艺术家。今后,我们将会看到马承祥先生更多、更高层次的现代书画作品及其艺术成果。
原载《青海日报》1988年8月30日
文/本报特约评论员:翰笙
作者:翰笙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