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评价一个艺术家或艺术流派在历史上的作用与地位,主要看他们在观念上是否有所开拓,在艺术实践中是否有所创造与发现来决定的。
1874年,法国巴黎有一群青年艺术家,组织了他们自己的“第一次联合展览会”,来向当时统治画坛的“守旧势力”挑战。以莫奈、?沙罗、德加为代表的艺术家们,研究并考察了同时代的各种流派,而且从过去和当代的绘画课题中吸取新的观念。发展了一种属于他们自己的艺术——印象派。印象主义绘画在当时影响很大,甚至波及到音乐、文学与雕塑等多种艺术领域。印象主义绘画的创造价值,不仅突破了传统绘画的羁绊,而且开创了欧洲近代绘画的先河,冲出了审美的旧观念,揭开了世界现代绘画的序幕。
1985年10月15日,正值北京的金秋,一批以当代新闻界、出版界、高等艺术院校部分书画家为主体的“现代书画学会”在北京成立。与此同时,该会与中国美术馆画廊联合举办了中国第一届“现代书法展览会”。当人偿步入大厅的时候,首先感觉的是“新”。体现了当代人的创造精神,表现了自己对世界的看法。在展出的近八十幅作品中,可以看出作者努力将书法、绘画、情意溶为一体,使作品达到了一种新的境界,在传统的基础上有所突破,在形式与表现上有所开拓与创造。现代书法中所包涵的各种艺术语言:诗文、绘画、音乐、舞蹈、雕塑、建筑与篆刻,无不是创作者的才能表现。他们把多年来的艺术积累,移默化地融在他们自己的现代书法作品中。
现代书法作品,可以把我们带到那充满诗情画意的境界中。由于书画工具相同,书画用笔必然相互为用,他们可以达到“画笔自从书笔来,书境旨在书中游”的多维审美境地。“书中有画,画中有画书,书画合一”的特点,是画家作书最表突出的表现。画家作书力求险绝,一扫旧时算珠似的等量平衡。结体布局纵横交错,宇宙行间变化穿插,颇有乱石铺路之感。在朦胧的冥想中,内心油然升起。“纤纤乎似初月之出天涯,落落乎犹星之河汉”之怡然天趣。中国画的笔墨变化,密不透风疏可走马的空间布局,也被巧妙的运用到现代书法的格局中。
一幅现代书法作品的整体效果,在于全方位的控制。疏密体现着空间,疾徐表现了时间,有了时间和空间就有了事物的千变万化。作品能够做到:疏而不空,密而不阻,再配以文字的大小悬殊,斜正的变化,顿挫用笔的刚柔,墨色的干混浓淡,层次的对应等,其神自出。从整幅画的效果看,还要俯仰结合,顾盼有情,上下跌宕自如,像这样的作品在此首展中比比皆是。尤其是大面积的“空白”妙用,中国画“计白当黑”的理论在此也得到了充分发挥。
历代书家所强调的“稳中求险”,在一部分书家中做起来往往是“稳有余而险不足”,而现代书法的作者们,因为他们有多年的绘画实践和多变的构图能力,所以他们可以达到在不等量中获得新的平衡。
作画之妙,妙在“似与不似”之间,这是中国人的审美观点,对于绘画来说“似”即“具像”,纯客观为照近于“自然”的描写。“不似”则“抽象”,更近于“臆造”或主观想象。而“似与不似”则是主客观结合,谓之“观其物而取其意”也。对于书法而言,“似者”可理解是前人规范的再现,即“重复古人或他人”,此举称为之为“习作”,带有一定的模仿性,模仿属“技术”范畴,而非书法创作。“不似”则“自我编造”呈现一种“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的“漂浮状态”(相对书法而言)可视为无文字的再象绘画,此作也可供观者欣赏,但它绝非“书法”,“书者”文字也,无文字谈何书法?抛弃汉字成为纯点、线、面,乃至色彩构成的作品也可以存在。而“似与不似”在现代书法的汉字表现中,绝无主观编造之举,只是稍作夸张与变形,对汉字若有兴趣的人(对于各书体的接触)皆可识别,甚至还能品察出所书文字的出处与渊源。现代书法所运用的传统文字,不是再现古人的面貌,而是借古抒情,是一种再创造,是表现一种对传统书法的理解与感受,也正是作者所追求的一种“似与不似”之间边缘化的“朦胧感觉”。
伴随着边缘学科的出现,边缘艺术应运而生,给古老的传统书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远景。现代书法,作为一种现代艺术,它的横向发展,各门类艺术之间的相互交叉、渗透与融?是非常重要的。
A、绘画中形式美的法则,可以直接引用到现代书法的创作之中,书法的结体构成、笔墨色彩的应用,章法中的虚实空白,更近于中国写意画的笔情墨趣
B、“现代音乐”是在特殊的音?中表达出来的一种现代观念的音乐思想;现代书法所表现出的节奏起伏,是通过落笔的疾缓、轻重、涩润,疏密变化所产生的音乐效果。
C、现代舞蹈的艺术形象与造型,是由现代观念的人,形成一定体系的人体姿态并有着强烈节奏和有规律的变幻所组成的,观“公孙舞剑”悟出草书的飞动,也在此理。
D、建筑的肃穆与神圣、空灵与轻盈,超然而典雅也会在现代书法的表现有所领悟。
E、雕塑的着实与灵动、空间与永恒,以及和大自然的谐调也是现代书法所追求的。
F、篆刻的力度与拙样,线条的内涵与遒劲,章法布局的灵巧和多变,气象万千纳于方寸之内,其本身就是书法。现代书法的作者们无不钟情于篆刻艺术,为进一步达到作品的谐调统一,绝大多数现代书法家都深谙金石,操刃自篆、乐而不疲。
每幅现代书法作品,都有一个独立的构想,并十分强调内容与形式的高度统一。传统书法家所运用的“战体”是“公用的”,即前人创造的“公有模式”,优秀的传统书法家,尚能将自己的真情寄托在公用的战体上,而一般书家运情感都是别人的(找不出属于他自己的艺术语言与表达方式),这就失去了艺术的根本特征(艺术是个性化的创造)。所以,历次的展览往往容易雷同千人一面,很难给观者留下印象。而现代书法,从情感(对艺术的理解,对书法的认与想法)到“载体”(必需是个性化的)都必须是自己的(自己在艺术上的发现与创造),这就迫使从事现代书法创作的每一个书法家,务必要完成多方面的艺术积累和知识修养,把自己塑造成一位复合型的多栖型艺术家,艺术创作绝不能搞“一劳永逸”的模式化同步生产,更不能搞“复印”式的流水线。真正的艺术创作就要不断地否定自己,不断地超越自己,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否则就会堕入某种书写的“熟练表演专业户”的可悲境地。
弋 夫
原载 1986年第2期《中国书法》
作者:弋夫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