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凌画廊创始人Edouard Malingue
?1月15日,马凌画廊(Edouard Malingue Gallery)在德辅道中33号的新址举行开幕群展“隐形之光”。Malingue的名字在欧洲现代艺术界分外响亮,然而Edouard Malingue2010年在香港创立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当代艺术画廊时,一切从零开始。四年多过去,这位来自法国的画廊主亲历了香港当代艺术的迅速发展。

“隐形之光”展览现场
2015,新空间再上层楼
12月初拜访马凌画廊在香港中环德辅道中33号的新址,那里还一派热火朝天装修的景象。新空间比原来的展览面积大一倍,可以展览更多更大的作品,也可以同时举行两个展览。“我们希望向艺术家们提供更大的场所,允许他们更自由地表达。”画廊创始人Edouard Malingue告诉我。
香港寸土寸金,在画廊集中的中环地区尤其如此,因此画廊的平均面积比其他艺术中心城市小不少。房租会不会变成在香港发展画廊的绊脚石?“一方面来说,对画廊而言的确有阻碍,尤其是对于那些代理年轻艺术家的画廊;” Edouard Malingue的语气里却听不出沮丧,“另一方面,约束反而可以成为一种促进,就像是我们撞上一堵墙,可以停下来,也可以想办法绕道。香港人都有一种找到问题解决之道的天分。”他举例告诉我,他的画廊原来在一层临街的地方,面积自然小一些,“不过我们后来发现,在这里不管你的画廊是在一层还是十层都一样,如果它能吸引人们来参观,大家坐个电梯就上楼了。”新的画廊在这栋大厦的六层,熟悉马凌画廊的人都在催促他们赶快开放。在高速运行的香港,工人也都十分给力。今年1月,马凌画廊便以群展开幕新的空间。“只要找对方法,我不觉得(房租)会对香港画廊的发展形成阻力。”

马凌画廊亚洲负责人Lorraine
没有热爱,画廊业就没有任何意义
Edouard Malingue生长在画廊世家。他的父亲Daniel Malingue在画廊业打拼已有超过50年历史,在巴黎创立了针对现代艺术和印象派艺术的Malingue画廊。Edouard Malingue曾在家族画廊中工作过数年,之后搬去英国做独立艺术顾问。伦敦洋溢着活力激荡的气氛,他在那里深入接触了当代艺术。五年后,他决定自己开一家关注当代艺术的画廊。“当时,我以30年为跨度,考虑应该把画廊开在哪里。我不想在巴黎、伦敦或纽约,成为平淡无奇的‘另一家画廊’。我要跻身为在亚洲推进国际市场的开拓者。”他选择了西方背景浓厚,且地处亚洲商贸中心位置的香港。
2010年9月,马凌画廊在皇后大道中开幕,带来了香港最大规模的毕加索个展,其中有若干件作品第一次出现在亚洲,引起了极大关注。Edouard Malingue用自己熟悉的现代艺术吸引了大家的注意,其后画廊专注于推广各国当代艺术家并挖掘年轻艺术家,我们在画廊的艺术家名单中能够看到孙逊、袁远、崔新明以及Fabien Mérelle、Laurent Grasso、Los Carpinteros等广为人知的各国当代艺术家。Edouard Malingue注意选择具有“明显的个人风格,并以令人感兴趣的结构支撑其美学风格”的人,多少都有些偏观念性,但他着力避免过于抽象生硬的表现手法,选择兼顾视觉和内涵的作品。
“如果用极其冰冷的数字化方式看待画廊主的工作,这是一份没有任何意义的荒谬的工作。一件作品被创作出来时,理论上说它没有任何价值。艺术品只有进入市场流通时才具有了价值,但那是未来的事。最初,这一切都没有意义,它只是一堆材料,甚至只是几个听起来很荒唐的想法,一个艺术家用自己的方式把它呈现出来之后,你望向这件作品,它只有你赋予它的价值,这种价值就是你对它的信心。你越有信心,越欣赏它,它在你眼里的价值就越大。我们这些开画廊的人,马不停蹄地组织展览、出画册、联系媒体、鼓励藏家收藏、参加艺博会、卖作品、向美术馆出借作品,从自己的画廊向藏家、向美术馆、向公众推广,这一切都是源于这种信念,这种热爱。如果没有对艺术的热情,那就一点意义都没有。”

美国艺术家Jeremy Everett作品《Color Pump》,2014,香港
站在香港看亚洲
从2010年至今,可以说马凌画廊已经稳稳地在亚洲当代画廊界确立了自己的一席之地。画廊一方面信心十足地为艺术家制定合理的展览计划,同时集中参加亚洲各地的艺博会,仅2014年就参加了香港、台北、新加坡、雅加达、首尔、东京、上海和伊斯坦布尔数个艺博会。Edouard Malingue强调,艺博会是一种交流和推广的平台,给艺术家和画廊更大范围曝光的机会,但它的特性决定人们无法仅凭艺博会深入了解作品。接下来,他们会在更加国际化的范畴推广画廊。
“我们是最早开在香港的国际画廊之一,大家一般会对最初几家印象比较深刻。作为开拓者之一,其实并不特别困难。无论从事什么行业,最初总需要三五年积累的过程,这个阶段肯定比较困难。人们需要时间去了解你,去看到你的认真,去欣赏你的选择。无论如何要有耐心。”如今,香港成为许多国际画廊进军亚洲的首选地,作为开拓者之一的Edouard Malingue是否感受到更多压力?“如果香港只有一家画廊,肯定无法吸引其他地区的藏家前来。这里每家画廊都有各自不同的系列,共同形成了香港作为文化都市的丰富性。”他同时强调,在香港开画廊,有规律地去世界各地旅行,及时了解各地动向十分重要:“现在,香港是文化交流的理想场所,但亚洲的艺术界有上千种面目。在香港是一种生态,台湾有另一种,上海和北京有各自特色,印尼的情况又不同。住在香港,四处旅行非常重要,因为有上千种不同的生态等你去发现。亚洲各地都提供给我们无可取代的探索之旅。”

“焦虑之解剖学”展览现场,马凌画廊,2014
来源:HI艺术人物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