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15-01-22 08:50
青春是一首永不言败的歌,青春是一条永不停息的河流,青春是一本读不厌的书,青春是一杯品不尽的茶……在艺术品市场这个以怀旧和古老闻名的圈子里,青年,就像一股清泉,荡涤着人们的灵魂,也给未来以希望。
青年玉雕师盯准新材料
目前,在玉雕界,除传统和田白玉的使用以外,五彩缤纷玉雕材料正在聚集。据了解,目前,玉雕界并不限于使用和田白玉,玛瑙、俄罗斯碧玉、加拿大碧玉甚至南红、松石等适合艺术家进行表现的材料雕刻的探索,显然已经开始,并集中在中青年玉雕师领域,获得了诸多关注。
“相比其他行业,玉雕行业的发展有目共睹,对于苏州玉石文化而言,在逐渐发展的基础上,慢慢有来自各地的更多年轻人加入进来,玉雕师也分布在各个年龄段,形成了一支完整的老中青队伍。”苏州市玉石文化行业协会会长陈健说。
“由于新材料相对比较便宜,且70后、80后玉雕师有着独特的、与其年龄相符的客户群体,因此,中青年玉雕师正在逐渐成为玉雕的最重要力量。”南京艺术学院教授殷志强表示:“目前,在江南地区,聚集了很多青年雕刻师。他们虽然从经验和造诣上还需要锻炼,但是,年轻、有活力、紧跟时代的步伐,则成为了这些年轻人的优势。”
“之所以选择南红作为主要雕刻材料,是因为,一方面白玉的价格高企,另一方面,从小就学习玉雕,对新材料的探索也比较痴迷。没太多人做过的东西,做起来比较好玩儿。”青年玉雕师戴国庆说:“因此,我想,青年玉雕师需要强调时代感,希望给欣赏者、给爱好的人有想象的空间,要便于人家思考、便于想象。”
既有传统,亦有创新。对于目前青年玉雕师而言,“面对新材料的第一步,就是熟悉新材料的特性,反复思考。”青年玉雕师张宁说:“因为不同材料的特性是不一样的,因此要根据材料的特性进行构思。要比较符合美学的规律、实际的规律。我们现在比较注重主题的表达,每一个东西有一个内涵,然后取一个很好的名字,这个名字本身和这个作品非常吻合。”
总体而言,“目前,对于当代中青年玉雕师而言,其基本已经进入了有序竞争、良性发展的新阶段。竞争是肯定的,但是有序的。”陈健说。
郝量《云记》手卷重彩绢本2012-2013年作
“当代水墨”背后的青春之歌
近期艺术市场的走弱也让更多藏家的目光转向新的领域。一批70后、80后艺术家作品上升势头在弱市表现强劲。特别是2014年,以青年艺术家为代表的“新工笔”、“新水墨”、“当代水墨”等领域,颇受市场瞩目。
在整体艺术市场行情遇冷的当下,以青年艺术家为主体的新水墨部分几乎成了救场的品类。尽管不少业内人士对新水墨的作用仍持保留态度。但市场表现的相对乐观,也让不少人对此行情充满期待。
在10月的香港苏富比秋拍当代艺术夜场中,首度推出的3位70后艺术家作品的表现便让业内人士眼前一亮。贾蔼力的《疯景1号》拍出1180万港元,刷新其个人纪录的同时,也令其领先于其他70后艺术家跻身千万俱乐部。同样创下纪录的还有王光乐的《水磨石2004.1.1-2004.2.5》,拍出了544万港元,而刘韡的《紫气系列H2》则拍出340万港元。
生于1983年的郝量的作品《云记》则出现在佳士得上海今年秋拍上,估价即为280万-380万元,最终以675万元成交,刷新了这位年轻艺术家个人作品拍卖纪录。
北京匡时现当代艺术专场中,陈可的《植树》以212.75万元成交;欧阳春的《捕鲸船(二)》以161万元成交;沈小彤的《红红的那些人》获得广州双年展优秀奖,以345万元创造了其作品的最新纪录。这4位青年艺术家都毫无悬念的创下其个人作品拍卖纪录。
来源:雅昌拍卖资讯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