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文化艺术再度聚焦倾斜上海

2015-01-23 10:35

  上海,顶着国际金融中心的光环,从1990年底上海证券交易所敲响第一声锣,无数富豪从中脱颖而出,包括最近频繁以高价在拍卖市场上购入藏品的刘益谦,而现在很多藏家都是股市的第一批获利者。

  2009年,中国股市第一季度表现很好,上证综合指数在全球股市中表现出众,涨幅超过30%。此时,英国《金融时报》发表题为《Shanghigh》的文章,巧妙套用上海的英语谐音,报道了中国股市的良好表现。上海具有建设国际金融中心所需的完备的金融体系、金融机构、人才、环境与管理,其金融市场的影响力和辐射力正日益强大,更为广泛的开放程度促使上海走在国际前列。这一切,也为艺术发展培养了提供了丰厚的养分。

  2014年,用“Shanghigh”来形容当下的上海艺术生态,可能是最为贴切的一个词汇——蒸蒸日上,甚至开始有了内地艺术生态从北京向上海倾斜的苗头。无论是从接二连三新开的画廊、蓬勃发展的博览会经济、雨后春笋般兴起的美术馆建设,还是世界的高度关注,上海的发展有其自身原因,也有外来原因,综合这一切,才是推动艺术生态从北京向上海倾斜的动因。

  上海风情催生多元气质

  2014年8月29日,Mao Space在上海静安嘉里中心和衡山坊两地同时开幕,又一家新画廊冲进了上海艺术界,其更加多元化的展览以及方向与上海的洋楼有着相似的气质;11月21日,上海二十一世纪民生美术馆终于开馆,开馆展“多重宇宙”囊括了绘画、装置、录像、声音及摄影等多个艺术门类,在世博园法国馆蜿蜒而上的通道中,新媒体艺术以特有的方式呈现出不同的色彩;11月22日,第十届上海双年展开幕,“社会工厂——上海第十届双年展”对于主策展人安塞姆·弗兰克来说是一个挑战,在这场褒贬不一的论战中,如果从主策展人文学家的脉络来看整个展览的呈现的话,现场还是颇有角度的;11月28日在chi K11美术馆开幕的“欢迎来我家——盖瑞?贝斯曼”则是艺术跨界的一个典范,从绘画、插图、艺术表演、玩具、电视动画到棋盘游戏,贝斯曼透过多元化的创作,展现流行文化及黑色幽默冲突并结合的独特风格,K11将艺术与商场业态的结合,已经成为业内的一个典范。

  纵观这些林林总总的多元化艺术形态,或许只有在上海才能生根发芽,并衍生出自己的脉络,这不得不归结于上海的土壤以及气质给予的养分。自2010年后,在北京艺术界趋于平静的状态下,上海显示出了异常活跃的生机,LEO XU PROJECTS、东画廊、天线空间等一系列更多以支持青年艺术家、更为鲜活的艺术媒介的画廊和空间频繁涌现。这些画廊主和空间创始人普遍有着国外留学、生活或者工作的背景,带着一口流利的英文行走世界,也带回一个更接近国际的视角。不仅在作品选择,在展示方法中,也更加具有创新性,从作品上来说,也似乎更能抓住国际上正在流行的当代艺术脉搏。

  策展人李振华认为,开放性和专业的态度是非常重要的,上海有很难得的集体对于专业的态度,其实政府管理很多比北京还要严格,但是在工作架构中,专业度确实还是很好的。“画廊更多在上海立足,是整体氛围的吸纳力,这是地缘需要反思的,为什么会构成这种消费,或者乐于去那里做事情。”

  如果将这样更为有趣的艺术形态放在北京,是否可以行?2008年,策展人张尕在中国美术馆策划“合成时代:媒体中国2008——国际新媒体艺术展”时,这个被认为在全球也是一流的展览影响了整个中国艺术界。多年之后,中国美术馆的新媒体三年展依然在延续,而在北京的画廊和艺术空间中,这样的展览却难以形成更高的关注度。李振华认为,北京和上海两地之间的区别在于气质。“北京的粗糙感和鲜活度比上海有意思,但是,上海做国际性大展有自己独到的地方。上海有延续性,有点像一个稳定的拳手;北京延续性稍微弱点,不稳定。”

  稳定性让上海更有长线发展的潜质,在一条稳定的道路上,所需要的仅是勇往直前。上海的很多画廊和空间也正是这样做的,就像近年来在上海频繁涌现的私人美术馆建设,在中国民营美术馆还在探索如何自造血时,上海的企业家、收藏家们却前赴后继开辟了另一条路。如果说勇往直前,上海可能要比北京更为彻底。

  艺博会经济战国时代

  当ART021以丰硕的战绩落寞时,2014年下半年上海7个艺博会的“战国时代”终于落下帷幕。从PhotoShanghai、西岸、上海当代到ART021,这些前仆后继的艺博会虽然每家都有差异化,但是在密集轰炸下,不免有些视觉疲劳。

  销售是艺博会的第一指标,每家参展的画廊都希望作品能够被抢购一空,藏家也希望通过艺博会缩短自己的购买时间以及成本。目前,艺博会已经成为画廊除了自有空间外最大的销售渠道,《TEFAF欧洲艺术基金会全球艺术品市场报告》统计显示,从2011年至今,全球范围内,经销商每年约有1/3的销售额来自艺术博览会,其中地方性和国内博览会的比列大概占总销售额的20%左右。2013年中国艺术品市场总销售额为115亿欧元,经销商销售大约占30%的市场份额,约为34.5亿欧元,如果按照国际水平,经销商20%的销售额产生于本地艺术博览会,可以推算出中国艺术博览会的市场潜力大约为6.9亿欧元(合59亿元人民币)。如果从这个数据推算,中国还需要成立十几个艺博会来满足这样的市场需求。

  上海文化艺术品研究院执行院长孔达达认为,艺博会逆势而发的背后有它的逻辑所在。“收藏家群体年轻化、非专业化的现实,导致品牌在艺术品销售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艺博会提供了艺术品经销商与藏家直接交流的平台,是画廊和古董商进行品牌建设的重要场合,美观、高端的展位设计显然是树立品牌形象的最直接要素。”

  北京最为艺术界所熟知的艺博会当属艺术北京,艺术北京的展览板块从一块变成三块,越来越多圈外人的加入,不能不说是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但是,相对于上海艺博会所营造的营销攻势,北京则有些自叹不如。孔达达分析,艺术博览会将销售作为重要事件进行营销,吸引媒体的关注,从而更广泛地聚集买家卖家,进一步促进销售活动的展开。

  “有经验的博览会组织方,往往深谙如何促使买家在展会现场交易之道。在展会的搭建、展位布置、现场气氛的营造、甚至是预展酒会VIP邀约和人数控制上,努力形成一种竞争性的购买环境,以及放大交易的快感体验。由于参展机构也各自邀请重要客户,实现了共享客户的目的,参展商在展会中有机会接触到新的客户,扩大了潜在购买群体和客户网络。”孔达达的分析更具有实际操作性,确实,对于能够购买动辄十几万作品的藏家,对于品质是有很高要求的,如何营造一种更能让他们感到亲切的氛围,对于每个组织者来说都是一个问题。

  诚然,相对于从拍卖中盈利的拍卖行,艺术博览会仅仅是担任活动组织方的角色,在对参展机构和展品的筛选过程中体现组织者的标准和品味。无论是以当代艺术闻名的巴塞尔博览会,还是经典艺术为主的TEFAF欧洲艺术博览会,都是以其对参展者的严格把关而著称的,也是对品质的一种承诺。

来源:雅昌观点-分析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