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唐永明:当流浪猫遇上太湖石

2015-01-25 00:00

唐永明:当流浪猫遇上太湖石


【简历】

唐永明

1966年生于杭州。毕业于浙江工程学院艺术设计专业。1995年进修于中国美术学院。

曾长期担任《浙江日报》美术编辑,2001年调入中国美术学院和浙报集团主办《美术报》。现为《美术报》油画栏目责任编辑、专刊部主任。浙江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浙江省油画家协会学术秘书、浙江当代油画院监事、浙江国际美术交流协会理事、浙江开明画院油画艺术委员会副秘书长。曾撰写发表过大量有影响的美术评论、油画理论文章。数次担任策展人、艺术顾问和美术展览活动评委。

油画创作上,其多元的写实结合意象的绘画语言,融会古典并结合本土的文化特征,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撷取养分,加以当代表述。作品强调东方意蕴,追求意境,善于刻画表现油画唯美的一面。尤其是创作的《伴石》系列作品,有一种古朴深沉的回味,让陪伴成就为一种诗意的禅,仿佛随浓浓禅意推开现实与物欲的纠缠,喧闹与躁动的牵绊,一切都在艺术的法则中还原生命的“真象”,都在指向那个安然淡泊的“精神场”。



“伴石”系列的创作,已经持续第三个年头了。真正坐下来要为这个系列整理点文字的东西,却突然发觉绘画过程中那些美妙的、让我激动、难以自制的感觉是那么地稍纵即逝,如今毫无头绪可以整理,甚至让人怀疑是否真的存在过?


可以肯定的是,这个系列并非是什么当代性的精神表述,也无关传统的艺术主张,更没有深刻的主题内涵,它只缘于一种个人的好恶。就像咖啡与蒜头,如果能把这二者组合调配到一个最佳状态,那么,肯定会有人因为它的不平凡而买单。味道对口,就不要去追究它是否合理或是有营养了。同样,猫与石的组合,不用去追究什么学术内涵,视觉上愉悦了就行。


绘画其实没那么复杂,简单点更符合当下的文化口味。


一直以来,我对石质的东西有天生的好感,喜欢收藏各种各样的石头。年代久远的,奇形怪状的,佛魔同居的,色泽迥异纹理别致的,雕刻过的或者纯天然的,富贵如玉低贱如卵的。它们是积亿万年天地之精髓所凝固的乐章,虽然缄默不语,但仍然以自己的方式散发着厚重的旋律。从喜欢到希望表现,画石头就顺理成章了。我最后选择了太湖石。画太湖石不至于会因为太精致而影响绘画性,也不至于因为太粗鄙而阻碍了观赏性。石出名门,瘦皱透漏,大小适中,可陈设可赏游,古已好之。


从这一点上梳理,伴石系列应该是从石头引申出来的。然后我希望为这些寂寞的冷冰冰的石头,寻找到一个陪伴它们的有灵性的生物,带来一种生气。同时这二者必须是形影相随,相得益彰而又浑然天成的。它们一静一动,一张一弛,一冷一热,一刚一柔,完全符合美学对比的条件。


有一天深夜我走出画室,偶然间一只猫在寒风中从墙上悄无声息地走着。它主动停下与我对视了数秒,黑暗中两点绿光坚定地聚焦着。从它的眼神中我发现了我所缺少或需要的东西,无法言说,却耐人寻味。在凌乱的瞬间,我很希望能抓住这种感觉。艺术所要表达的不正是这种只可意会的感觉吗?!如果能够一眼望穿,一目了然,何必日复一日地辛苦涂抹于画布?


当我注意到猫的存在,我立刻发现它们无处不在。草丛里,车底下,围墙上,在窗沿,还有许多在垃圾桶边。自由似乎是它们唯一可以炫耀的资本。虽然有的野逸,有的满足,有的慵懒,但更多时候它们面对人类是惊恐,无助,彷徨,失落,忧伤和肮脏,两个眼角永远挂着生活的艰辛和命运的无奈。在它们的世界里,同样也有高富帅在楼房里,有富二代在别墅温柔乡里,但它们没有怨言,从不计较,从不担心自己的归宿。它们有的只是活下去的勇气,关心的只是如何能寻找到下一顿晚餐。


相比之下,我对作为宠物的家猫不太提得起兴致。它们太过安逸,终日温饱衣食无忧,肥头大耳,只需记得时时献媚衣食父母。它们发嗲地“喵喵”与半夜从室外深处传来的充满野性的嚎叫有着本质的区别,有太多不一样的内涵。


突然想到了秋日那些落在地上的梧桐叶,如果不去打扰它们,日积月累会成为一道美丽的风景,一幅醉人的画面,让人忍不住产生眷恋之情。而一旦被扫除,它们立刻就成为了令人厌恶的垃圾,再也没有诗情画意可言。


如果说我让这些流浪猫配高贵的太湖石,这个应该就是理由之一。情境的转移会刺激理念的重塑。生活中它们不太会有闲情逸致,去这样精致的地方荒废闲暇,与生俱来的卑微让它们时刻注意着自己的行踪。现在,它们不仅骄傲地站在了太湖石上,而且可以在上面为所欲为地寻欢撒野。这里就是他们的舞台!石头因为它们而灵动起来,它们也因为石头而享受了尊宠。时空的转换它们改变了世人的目光,至少在这样一个特定的场合,它们主宰当下,上了大雅之堂,变成了美的附属物,成就了一番家猫所无法企及的壮举。


在这个系列中,有一种精神性指向。我尽量赋予石头以各种不同的变化和处理,但坚持保留着猫的真实状态,那些最能打动人的真实!我想,在画中它们不会因为毛发的肮脏而遭人厌恶,不会因为眼神的迷茫而被人可怜,不会因为贪吃贪睡而被人唾弃,不会因为夜晚出没而被人指责……在这里,它们可触可碰,可亲可近,发散着诗性的光芒,可以享受人们看待秋日落叶一样的目光。


其实,很多时候,作为一个绘者对自己的作品总会时不时产生一种代入感,去体会自己所营造的故事情境。作为二维的绘画,观者也许永远也不会全部读懂画家所希望表达的故事和内涵,但哪怕只是读懂了一小部分,或者读出了作者不曾表达的东西,读出了人性的思考和禅意的感悟,这何尝不是艺术的魅力之所在呢?

唐永明/文

来源:美术报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