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闽台“门神”一脉相承 漳州最大门神高达3.5米

2015-01-28 16:00

  中新网漳州1月25日电(余丹)新年伊始,除了贴春联,中国不少地方还有贴门神的习俗。而在闽南以及台湾地区,门神无需贴,是直接画在门板上的。

  在闽南以及台湾地区的庙宇宗祠,随处可见门神的踪影。绘制在门板上的门神,经受风雨侵蚀,几年、几十年,甚至上百年都无需再换,成为一道独特风景。

  在福建省漳州市华安县仙都镇大地村蒋氏大宗祠,中新社记者看到了漳州目前已知最大的门神——“神荼郁垒”,高达3.5米。

  漳州民俗专家林瑞红告诉记者,由于门是迈入室内的第一关和咽喉,因此,人们历来十分重视各种门的处理。对于守护居住安全的“门”,人们也相信存在神灵,门神的祭拜由此产生。

  门神起源于远古时期,发展于汉唐。神荼郁垒被认为是最早的门神,在《山海经》以及汉代诸书均有记载。此外,秦叔宝和尉迟恭也是中国非常有名的门神组合,多贴于宅院大门。

  林瑞红认为,台湾地区的门神文化,很多都是从闽南地区(含龙岩、潮汕部分地区)流传出去的。“早期台湾民间画师,都是来自大陆,尤其是闽南、潮汕地区的‘唐山师傅’。”

  位于金门县琼林155号的蔡氏大宗祠,始建于宋。宗祠的门神属于金门地区保存原始风貌最为古老之原作,其工匠来自漳州府的师傅,约有488年的历史。厦门大学国学研究院兼任副教授、金门县美术学会理事张清忠先生认为,蔡氏大宗祠便是闽台门神一脉相承的一个强有力的例证。

  年近九旬的黄阿婆是金门县金沙镇沙美村人,她犹记得当年婚嫁时,娘家人对她的嘱咐:“扫完地后,切忌不可用扫帚拍打门框,这样会把门匡(读作ām,译作门菩萨)吓走的。”时至今日,这种风俗仍在海峡两岸流传。

  在闽南传统建筑中,门神艺术以其不拘一格,富于变化的特点,从严谨、庄重的中原风范中,蜕化出灵巧、飘逸的风格,成为闽南传统建筑中的奇葩。一幅门神,几百年的韵味,闽南人的所念所想,俨然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地方缩影。

  近日,林瑞红等人完成了《清漳古郡·门神》的书稿及视频制作,收录有闽南地区与台湾的各类门神500余幅。林瑞红也希望,在多元文化并存的今天,闽南门神也许会像一棵老树发出的新芽,重新吸引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审视目光。(完)

来源:雅昌新闻-艺术市场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