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融秦铸汉力透纸背——品读张世荣书法艺术作品有感

  古谚云:“关西出将,关东出相”。华夏文明的发祥地、自古盛产宰相的运城地区正当关东这块文化积淀深厚、文化传统源远流长的沃土之上。仅以书法一道而言,晋代大师级的女书法家卫夫人,就是运城人。王羲之曾向她学习书法。魏晋以降,运城的书家更是名人辈出,不乏其人。初到这里的人,你会觉得自己置身于书法艺术的海洋,不论商铺的匾额、住家户门口的对联、学校的标语、街头巷尾的墙报、以至于小卖部挂出的黑板,农家的笸箩簸箕上,都不难发现像模像样写的不错的字。

  张世荣就是从这种文化环境里成长起来的一位书法家。父亲喜爱书法,外祖父喜爱书法,启蒙老师也喜爱书法,写仿写不好,还要挨板子。日积月累,耳濡目染,学习书法成为张世荣生命的一部分。他走的是一条传统书法家走过的道路,从二王和颜字入手,转而从汉隶、北碑中吸取营养,兼收并蓄,博采众长。特别对明清之际三晋书法大家傅青主的遗墨和书论进行了反复临摹和深入研究。他很欣赏傅青主所说的书法要旨:“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真率毋安排。”在付出了“绳锯木断,水滴石穿”的持续努力后,终于心有所悟,得其神髓,使自己的书艺凝重而不板滞、潇洒而不轻佻,随心所欲,挥洒自如,行云流水,顾盼生姿。

  在遍临碑帖的同时,他又虚心求教于省内书法名家,如姚奠中、徐文达、朱燄,张颔诸前辈,使自己开阔眼界,突破藩篱,一步一步地接近书艺的高峰。

  张世荣出身农家,在省城工作了一辈子,同工人、农民有着很深的感情。成名之后,他首先想到的是知恩图报,在原籍闻喜、在省城先后举办了多次个展,把自己的书法艺术回馈给工人、农民。他还利用空余时间,给中小学生办书法培训班,让更多的下一代掌握祖国的书法艺术,使之发扬光大。

  书法之名,往往是同书家的社会地位相联系的。社会地位不高,作品虽好,未必会有多大的名声。写下“中国人民银行”六字的马文蔚先生即是一例。这六个筋骨内敛、玉润珠圆的张黑女体,早已随着人民币的流通漂洋过海、走向世界。但题字人为谁,知者几人?

  张世荣教授算不上大人物,但生而逢辰,赶上了好时候。山西人民出版社已经为他印发了《张世荣书法作品集》,前不久中央台书画频道又向全国推出他的书法艺术专题节目。张世荣教授是幸运的。我们为他高兴。

  摘自《老友报》2009年11月13日

作者:温作君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