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15-03-09 10:44
图注:徐佩瑾禅院小沙弥35×34cm
徐佩瑾,浙江绍兴人,高级工艺美术师,曾致力于平面设计,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山水画高级研究班“。2014年入美术报“范扬工作室山水画名家班”从事山水画研究。作品多次获奖,并被多家机构收藏。曾在杭州,绍兴。长兴等地多次举办个人画展,编有多本个人专辑。现为:中国美术学院竹林会馆会员,客座教授浙江省当代中国画研究院研究员杭州市美协会员浙江省工艺美术学会理事浙江天仁合艺文化艺术公司副总经理。
图注:徐佩瑾咫尺钟声69×34.5cm
1988年,当即将从浙江美院工艺系毕业的徐佩瑾,揽获第二十四届汉城奥运会中国体育代表团专用礼品设计大奖时,他也许没有想过,日后会踏上一条相较设计更为自我的山水绘画之路。
作为设计师的徐佩瑾,有绍兴人特有的缜密思维,也有工艺家必须的精到眼光,毕业后,他担纲的一系列项目,如绍兴博物馆设计,第七届中国艺术节的舞美工程,均显示了不俗的实力。然而,见微知著的敏感个性,使他在习惯于中国式喧嚣的甲方面前,日益不觉自在。
图注:徐佩瑾晨69×34.5cm
图注:徐佩瑾小沙弥35×34cm
2007年,平素轻言细语的佩瑾终于放下入世太深的设计业,决然转向国画学习和创作,我以为这种举措,是理性的沉潜与现实的聒噪冲突到精神必须自洁的境地所致。当然,他在浙江美院就读时期,正好是全院不论系科,均以造型为纲的阶段,由浙派人物画开拓并衍生至各系的结构加线描的手法,通过何志生、潘长臻两位前辈的传授,在徐佩瑾的本科作业中已经掌握稔熟,这使他的专业转型得以立于一个不低的起点之上。
中国画与其他兄弟造型艺种,存在着皮相近似而本质疏离的界限,半路出家者假使全然依凭过往之江湖阅历面对未知之领域,则要么假逡巡踟蹰于原处而自慰,要么硬着头皮走进一条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危径。不徒画法,佛法亦然。
图注:徐佩瑾无我35×34cm
我观佩瑾数年画作,感觉画里流露出来的智慧,显示此人善于以戒为师。他习山水期间,与范扬、陈平、张捷并茹峰诸方家多过从,均执弟子之礼。茹峰曾一再说:佩瑾和我是校友,毕业比我还早,不可称我为师。而佩瑾执礼如故,此处可见他以后进之身与闻道之心破我执的戒嗔之智。他的写生稿本中,有摹大明山奇松峻柏者,行笔飞扬,满幅华彩,我以为足见其勾陈功夫,他却自忖造姿为胜,若石涛所指:名山许游未许画,画若似之山必怪。不必急于示人,乃藏之画匧,有力而弱,有能不矜,或能废贪忘痴,直取中道。
也因之如是,当听说徐佩瑾开始选择禅境山水作为母题时,我觉得他找到了一个自适的修炼道场。
黄山谷曾云:天下清景,不择贤愚而与之,然吾特疑端为我辈设。王国维则进一步阐发:岂独清景而已,一切境界,无不为诗人设。诗人之妙,在于字字为我心中所欲言,而又非我之所能自言(《人间词话》补遗四)。长期世俗化的技法盘摩以及景观化的寺院游历,使得当代画人在表达禅意时,容易耽于手眼,着其实相。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画上欲得禅意,亦须通会蕴含着变通智慧的禅宗之基底,如参话头及八万四千法门之说,修行之法既因人而异,图绘之事若之,《金刚经》有云: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所言众生者,即非众生,是名众生。
图注:徐佩瑾无垠35×34cm
徐佩瑾的系列作品,如果能多看几幅,会发现他更注重虚写,如僧侣往往不事五官,纯如剪影,景物大多用破墨点染,有些挥洒到极致处,生法无定相之意,云影天光,真趣弥漫;虚空舞蹈,如乐如歌。高度概括的造型与果断留空的构成背后,是他中年历练与自省之深度积淀。品禅画的味道大概最好是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入于人者至深,而行于世也尤广”,王国维此语,可以视作人文学者的每个实践节点上,有所成就与有所缺憾的基础动因。我相信佩瑾在这个题材上面,如果保持起步时的初心,还能得到持续的纯化和创见。
目佩瑾笔下人物,并非天生沙弥,凡人遁入空门,求清净求解脱求法求学者皆有之,如我辈之习绘术,均有所求而致。余谓画法之于画学,犹佛法之于佛学,法与学的门径差池,除了身份的不同,还在于法贵精专而学尚博约,故求法者有时会精进到一叶障目,不易变通;而治学者容易迷恋解释,太过圆融,则失之于宽,此处的宽,不是宽容,是宽泛。故此,我们面对不大熟悉的作者和作品,假使能暂时搁置经验性的视觉桎梏,虚其怀抱,更多依赖观看的直觉反应,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也许可以让作者隐藏于画面中的意味更多呈现。此际,有如荷尔德林的诗句中所述:一旦外表被极度隔绝,适应性便在人之中彰显。
这也是我在欣赏佩瑾作品时的一点领悟。
来源:凤凰ART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