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摄影心路

  经济快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相机,我们孩童时代有点神秘感的奢侈品,如今走进了寻常百姓家。电子技术,数码影像的飞跃,使摄影技术的门槛一低再低;而摄影网站的出现,博客的流行,更使数码影友的作品有了一个展示与分享的平台。通过这些,我们能欣赏到更多图片,大大丰富了我们的文化生活。正是在这种影响下,1998年,我加入摄影发烧友的行列。

  和大多数影友一样,我从拍风光起步,2个月后竟在地区性的比赛中得了三等奖。那时感觉自己已走进摄影的艺术大门,马上给自己配了更好的器材,到全国各地拍片、打比赛。转眼6年过去了,时间却让我越来越感觉自己对摄影的理解很肤浅,从摄影技术到摄影艺术,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初学摄影,我追求光影、构图及色彩的完美性。天不亮就会在著名的景点等候旭日东升,彩霞满天。我也拍出过很唯美的作品,这些作品为我在赛事中带来荣耀,在当地赢得小名气,但不久我就发现,同样的景,许多的影友都会有这么一张,摄影变成了机械式重复,唯美的表象下缺少摄影者的个性思考。于是,我把镜头转向与人相关的事物,即人文摄影。一开始,我的拍摄题材非常的广泛,风情、民俗、节庆……随时间的推移,我发现泛泛而拍,不如深度集中拍摄,这几年我在专心拍摄中国古建筑和中国传统文化专题。

  最后,谈一下我的摄影心得。从事摄影十多年来,最大收获还是个人修为的提高。初涉摄影时的狂热、浮燥已慢慢平静下来,特别是拍专题后我阅读了大量的书籍,许多已超越了摄影的范畴。知识的累积,视野变得开阔,不会再以猎奇的心态去拍摄。

  对文化深层次上的解读增加了对拍摄主题的责任感。

  我的摄影题材很多都离不开人文的关怀,前几年一直都在拍摄社戏的专题,近几年更多地拍摄中国传统文化,例如,传统酿酒,古老的皮影戏,秦腔,太极功夫等等。中国许多源文化正在文明的进程中消溶。以《社戏》为例,我们今天只能在一些角落去找寻它们了,一种使命感驱使我去拍下它们。所拍摄图片能引起人们的关注固然很好,但我最大的愿望还是想我们后代能看到这些影像,让他们知道,在中国文化的长河中,曾有一颗颗灿烂文化明珠,闪耀千年。如能如此,欣慰了。

作者:罗品禧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