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广东新会葵扇面临转型阵痛

2015-03-10 10:50

原标题:广东新会葵扇面临转型阵痛

  中新社广州3月9日电 题:广东新会葵扇面临转型“阵痛”

  作者 蔡敏婕

  葵扇是广东新会历史悠久的传统手工艺品,早于上世纪初便名扬国际。一把扇子,承载着许多老一辈新会人的童年回忆,至今仍吸引海外乡亲来订购。随着时代发展,过去“居家必备”的葵扇,如今面临转型“阵痛”,其蕴含的制作工艺“葵艺”,更是面临后继无人的局面。

  9日,新会葵扇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首次亮相在广州举行的广府庙会。每把葵扇的扇面,都有用刺绣或者火烙进行绘图描画,或骏马,或青鹤,吸引大批民众围观。

  不少上年纪的市民拿着葵扇不禁感叹道,在过去,每家每户起码都有一把葵扇,一把扇子足以凉快整个夏天。随着空调、电风扇等科技类用品的发展,葵扇在市面上渐少,如今再次看到,感觉很有亲切感。

  据史料记载,新会盛产蒲葵,早在晋代,就大规模种植蒲葵和加工葵扇,其中玻璃葵扇、烙画葵扇、双面绣花织扇最为著名,曾被列为贡品,深受海外欢迎。1915年,新会竹择葵扇获得巴拿马博览会金牌奖。

  据新会葵艺国家级传承人廖惠林介绍,以小型缝纫双面绣花织扇为例,制作到成品一般需要3天。葵叶经过平坦烘干和修剪边缘后,还要用传统缝纫机进行绣缝,通过十几道工序后才能最终成型。

  廖惠林表示,过去葵扇的制作以满足居民日常生活需求为主,可以进行工业化生产,但如今受到现代科技的冲击,加之城市开发,葵树逐渐减少,上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走下坡路,产值和利润低下,制作葵扇的国营企业倒闭。

  面对有着千年历史葵扇的转型“阵痛”,廖惠林决定把“葵艺”进行传承,结合现代工艺,将葵扇向精品化发展,提升葵扇的收藏价值。

  “现在有很多海外的华人华侨都会回来订购葵扇,一次性预订几百把,特别是以前从事葵业的华人。”廖惠林透露,以前葵扇遍布家家户户,不少来自美国和加拿大等地的华人华侨对葵扇有一种特殊的情感,希望通过葵扇这个载体,向自己的儿孙讲述过去的故事,“葵扇是用手工一针一线绣缝而成,正如中国人的勤劳节约,每一分钱都靠自己赚取,得来不易。”

  廖惠林表示,新会葵扇自从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后,受到当地政府的重视,如今在新会当地的部分学校开设了“葵艺班”,向年轻一代传承这古老技艺。

  “但是年轻一辈都不愿意做这个行当,喜欢高科技,喜欢到外面闯,这是所有手工行业都面临的状况。”廖惠林感叹,自己有十多名弟子,但是年轻的只有一两个,很多年轻弟子都沉不下心来搞手工工艺,渐渐失去兴趣,正面临“葵艺”人才的“青黄不接”。

  “没有现代价值的提升空间,传统技艺就很难传承和发展下去。”廖惠林称,很多华人华侨都会鼓励“葵艺”的传承,目前也在提高葵扇的收藏价值,开发出葵灯等高价值的工艺品,同时也希望政府加大对葵扇的宣传,加快葵艺工艺基地的建设,年轻人能拜师学艺,使传统技艺传承下去。(完)

来源:人民网-艺术收藏-收藏-杂项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