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15-06-20 00:00
▌是过节还是消费节日
“粽子节”的称呼,足以证明人们对于端午节的重视,以及粽子对于端午节的意义。
然而,随着时间的发展,社会的变迁,在日益浮躁的社会背景下,我们渐渐淡忘了传统的节日文化,而节日的表面形式,却在日渐增加的炒作中成了人们对于节日文化的所有记忆。
我们年年吃粽子、过端午,却难得空闲出时间来,去了解端午的源远流长,去品味其中的文化内涵。
关于粽子的广告铺天盖地,可是有关粽子本身历史的记忆,却遗失在深深的时间长河中。
我们为这个节日的假期而欢呼,却不知道这个节日背后背负的历史是多么的沉痛。
千年的文化传承到现在,能给我们感触的东西已经不多。可是我们总应该顺着端午的足迹,去感受一下这千年文化的血脉传承。希望很久之后,翻过历史这一页,传统节日依旧内容丰盈,而不是单纯的一个假期。
▌不祝快乐祝安康
千年端午,有着许许多多的传说,然而无论是哪一个,五月初五都是个有着深沉背景的日子。
这一天,屈原投汩罗江身亡,伍子胥被投钱塘江,孝女曹娥为救父投曹娥江。
这一天,是古代人认为的“恶月恶日”,是人们除瘟、驱邪、求吉祥的日子。
无论是纪念屈原说,还是纪念伍子胥说,或是孝女曹娥和恶日禁忌说,五月初五端午节,是个悲怆的日子。
不是所有的节日都可以互祝快乐,作为一个祭祀的悲怆节日,端午节并没有什么是值得我们欢愉的,所以,请了解历史,尊重历史,尊重我们的节日文化。
▌忆传统
除了吃粽子,对于端午的习俗,你还知道多少?
屈原,伍子胥,曹娥,一连串耳熟能详的名字和故事触动着我们的端午记忆,也引导我们对于端午传统的回忆。
丨划龙舟
龙舟一词,最早见于先秦古书《穆天子传》卷五:“天子乘鸟舟、龙舟浮于大沼。”
丨挂艾虎
旧时端午节驱邪辟祟之物,以艾编剪而成,或剪彩为虎,粘以艾叶,佩戴于发际身畔。也作装饰品。中国古代视虎为神兽,俗以为可以镇祟辟邪、保佑安宁。
丨画额
端午节时以雄黄涂抹小儿额头的习俗,云可驱避毒虫。典型的方法是用雄黄酒在小儿额头画“王”字,一借雄黄以驱毒,二借猛虎以镇邪。
丨佩长命缕
端午节时厌胜佩饰。在端午节以五色丝结而成索,或悬于门首,或戴小儿项颈,或系小儿手臂,或挂于床帐、摇篮等处,俗谓可避灾除病、保佑安康、益寿延年。
丨戴香包
香包又叫香袋、香囊、荷包等,有用五色丝线缠成的,有用碎布缝成的,内装香料。戴香包颇有讲究。老年人为了防病健身,小孩喜欢的是飞禽走兽类的。
丨避五毒
端午在古人心目中是毒日、恶日,在民间信仰中这个思想一直传了下来,所以才有种种求平安、禳解灾异的习俗。其实,这是由于夏季天气燥热,人易生病,瘟疫也易流行;加上蛇虫繁殖,易咬伤人,所以要十分小心,这才形成此习惯。
丨采药
这是最古老的端午节俗之一。因端午前后草药茎叶成熟,药性好,才于此日形成此俗。
丨沐兰汤
端午日洗浴兰汤是《大戴礼》记载的古俗。但此处的兰不是兰花,而是菊科的佩兰,有香气,可煎水沐浴。后来一般是煎蒲、艾等香草洗澡。此俗至今尚存,据说可治皮肤病、去邪气。
丨饮蒲酒、雄黄酒、朱砂酒
饮蒲酒、雄黄、朱砂酒,以酒洒喷。此俗流传较广。
丨采茶、制凉茶
北方一些地区,喜于端午采嫩树叶、野菜叶蒸晾,制成茶叶。广东潮州一带,人们去郊外山野采草药,熬凉茶喝。
又到端午,韩国人民也要开始盛大的活动了思密达,回忆韩国注册“端午祭”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是否需要反思,在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中,我们是否本末倒置了?
文丨夏凉之
▼小伙伴的推荐:
▍拾文化原创
欢迎转载
下拉屏幕参与文章评论
来源:拾文化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