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书法学习?李刚田:临帖絮语

2015-06-21 00:00

  历史给后人留下了无数的碑帖,其中贮存着数千年古人的辛勤与智慧。在“自将磨洗认前朝”的寻幽探胜中,使人感受着历史文化的深邃与厚重。这无数的碑帖是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又是一座使人留连忘返的艺术迷宫。我喜欢临帖,从小就临,老了还在临。临帖可以入静、入神、入化。可以忘忧、忘我、忘世。可以取诸怀抱,与古人晤言一室之内,在笔势往复之中,品味那种隔了时代的美。这种美是遥远的,却是可以触摸的;是变化的,却是永恒的。



  在临帖中使我得到愉悦,在心平气静中与古人促膝交流。但我却又是一个无才华的临帖者,说到实临,我手下的造型能力、模拟能力较差,每每努力临像而临不像;说到意临,我又是个心中缺乏想象力者,每每又囿于原帖,跳不出古人设定的藩篱。孙过庭《书谱》说“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这“察之”需要观察力,“拟之”需要表现力,我临帖“察之”缺乏定力,而“拟之”又缺乏动力,临帖心存惰性,手有惯性,久而久之形成了自己的习惯。但我看王铎、董其昌、何绍基临古以及当代人林散之、沙孟海等人所临的古代法帖,也都有几分像,又有几分不像,也都顽固地表现着自我,大概临帖就是如此,临得太像原帖了,如雕版印刷、如泥塑僵尸,全无自然可言,临之何用?如临得全不像古人,全是自我,那又不算临帖,只是抄帖中的文字,是用古人的戏台唱自己的戏,所以似与不似之间全在一个“度”的把握,是古人形质与自家笔性的合一,是古人气韵与自己精神的融合。有人临不像,就说是“意临”,其实这是自欺欺人,是掩耳盗铃,临不像就是临不像,何必掩饰,好像是自己能临像而故意不临像,而“意临”,不管你有意或无意,自己的“意”总会自然流露出来,何必刻意于“意”!



  在原帖的基础上表现己意、创造与时代气息,这话没错,但又大而无当。当具体到一种碑帖、一种临法、一件作品时,则会清晰而具体。如我临北魏《元腾墓志》等,对原帖的突破处在于一个“写”字,在忠于原帖字法结构的同时,不囿于原帖刀刻斧凿之貌,而以毛笔自然挥运代之,以二王帖派用笔和唐人写经的写法用于写北魏墓志,表现亦碑亦帖的新貌,既有魏碑体空间结构的势态之美,又有二王尺牍书笔势贯达中的时序之美。我临写的汉简与汉碑,则力求在简牍中融入碑刻的庄重与谨严,在碑刻隶书中注入简牍隶书的自然率真。



  我临金文,字形结构基本贴近原摹本,但因原金文字形结构有时受载体器形的影响而变化, 移于宣纸上写作书法作品,个别字形不尽合意,于是在金文原始结构之中以自家平时所写的小篆体势稍作统一,也就是将原生态的艺术作些许“雅化”处理,当然这种雅化是不着痕迹的,以保持原金文的鲜活、不使之工艺化为度。点画求毛笔挥运的自由感,用笔起止脉络清晰,以逸笔草草之意写凝重古厚的金文结构,赋予数千年的陈迹以当代艺术的生命力。用朱砂和胶水,求轻重、浓枯、燥润的自然丰富变化。



  碑与帖、新与旧、书与画、写与做、外在的现代形式与内在的古典意味都涉及了,但我的临作总的表现在技巧上注重毛笔挥运的自由书写性,在意味上注重所临对象特有的古典气息,在审美上自然表现出一种对静穆安详的追求。临帖是学习,更是一种享受;临帖是被动的,更是主动的;临帖是书法,更是一种生活方式。

来源:搜狗搜索-怀远工艺美术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