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OCAT北京开馆系列活动 | 乔治·迪迪-于贝尔曼关于爱森斯坦的三场讲座

2015-06-22 00:00

  2015 OCAT研究中心年度讲座

  乔治·迪迪-于贝尔曼

  图像,历史,诗歌:关于爱森斯坦的三场视觉艺术讲座

  第一场:历史与诗歌

  2015年6月23日晚上7-10点

  第二场:图像—剪切与近景眩晕

  2015年6月24日晚上7-10点

  第三场:图像—场域与远景眩晕

  2015年6月25日晚上7-10点

  地点:北京朝阳区金蝉西路OCAT研究中心(地铁7号线欢乐谷景区站B出口向北100米)

  主办:OCAT研究中心

  支持:北京世纪华侨城实业有限公司

  法国驻华使馆文化教育合作处-北京法国文化中心

  语言:法语,中文同声翻译

  本活动免费,可通过以下三种方式预约,发送(预约场次+姓名+联络方式):

  1、留言至微信账号@ocatinstitute

  2、邮件至info@ocatinstitute.org.cn

  3、私信至微博账号@OCT当代艺术中心北京

  以正式回复为接受预约。

  “OCAT研究中心年度讲座”作为一个致力促进当代艺术史研究的开放性项目,旨在为探索当代思想境遇、重审当代艺术实践潜在历史的研究提供一个交流与对话的平台,帮助国内思想界和艺术界直接接触到国际前沿的学术动态。2015年度演讲人为法国著名哲学家、艺术史家、现任教于法国高等社会科学院的乔治·迪迪-于贝尔曼(Georges Didi-Huberman),题目为“图像,历史,诗歌:关于爱森斯坦的三场视觉艺术讲座”。讲座围绕爱森斯坦的电影《战舰波将金号》展开,讲述图像的视觉结构如何生产关于历史的连贯视角,这种视角本身亦笼罩于形似诗歌的建构之中。

  第一场:历史与诗歌

  时间:2015年6月23日晚上7-10点

  我们从电影的双重特性出发:叙述的历史性——影片细致追溯了1905年发生的事件;表现的抒情性——影片反复诉诸于悲怆、情绪与传神姿态的运用。爱森斯坦电影的这种双重性,即纪实性与诗性特征,来源于电影艺术家的若干创作模式,例如“新闻时事片”和摄影出版物(纪实性特征),以及维克多·雨果(《悲惨世界》)或鲍里斯·帕斯捷尔纳克(Boris Pasternak)(抒情性特征)的影响。

  第二场:图像—剪切(l’image-coupe)与近景眩晕(levertige du proche)

  时间:2015年6月24日晚上7-10点

  我们会关注爱森斯坦运用的两种形式手段:蒙太奇与特写。对特写的运用曾经引发争论(一些人将之视为心理化的、资产阶级的),而爱森斯坦的特写,则被称为“电影画面的神迷”(l’extase du cadre)。特写的手法既“打开”图像,又“深入”图像。爱森斯坦以心理与形式的处理为基础,继弗洛伊德与语言学家们之后,称之为“部分即整体”(parspro toto)。他认为这种剪切方式具有典型的西方诗歌创作特征,即断句。

  第三场:图像—场域(l’image-milieu)与远景眩晕(levertige du lointain)

  时间:2015年6月25日晚上7-10点

  一首诗歌的悖论之处,在于断(句)之法反而会营造出一种“氛围”(情绪的场域),某种似乎没有框架、没有边界的东西。爱森斯坦在电影里同时处理剪切与场域,在他自己命名的“节奏蒙太奇”(montage rythmique)与“调性蒙太奇”(montagetonal )之间切换。我们将思考“场域”(milieu)的概念以及爱森斯坦给出的范式——色彩学、音乐性、诗性,从而理解一首历史之诗是如何建构的。

  乔治·迪迪-于贝尔曼(Georges Didi-Huberman)介绍:

  1953年生于法国圣艾蒂安(Saint Etienne),在法国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école des Haute études en Sciences Sociales,EHESS) Louis Marin教授的辅导下拿到博士学位, 并于1985年起在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任教并持续至今。他的代表著作包括《直面图像》(Devant l’image, 1990)、《幸存的影像》(L’image survivante, 2002)和《歇斯底里症的发明》(Invention de l’hystérie, 2012)等。迪迪-于贝尔曼的策展实践也是他整体学术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1997年法国蓬皮杜中心与Didier Semin共同策划《印记》(L’Empreinte)、2001年法国弗雷努瓦国家当代艺术工作室策划《一地寓言》(Fables du lieu)、2013年西班牙马德里索菲亚皇后美术馆策划《阿特拉斯:如何肩负世界?》(Atlas: How to Carry the World on One’s Back?)等重要展览。迪迪-于贝尔曼的思想脉络可被总结为当代艺术的诗学、艺术史传统的批判性解读与基于瓦尔堡图像研究和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新型图像哲学。遵循瓦尔堡“无名之学”的脚步,迪迪-于贝尔曼的图像研究可被视为一种将文化整体作为对象的精神病理学。

  OCAT研究中心(OCAT INSTITUTE)是OCAT(OCT Contemporary Art Terminal)在北京设立的非盈利性、独立的民间学术研究机构。它以研究出版、图书文献和展览交流为主要功能,研究对象包括古代艺术和自上世纪以来中国现当代主义的视觉艺术实践。它还是OCAT馆群在北京的展示平台。OCAT研究中心将于2015年6月27日正式向公众开放。“记忆的灼痛”为OCAT研究中心的开馆展,由法国艺术史学家、哲学家乔治· 迪迪-于贝尔曼策划。《艺术界》为OCAT研究中心开馆展的战略媒体合作方。

来源:艺术界LEAP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