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如果你在某件T恤上看到一句措辞严肃的句子,那可能是艺术家Jenny Holzer送你的礼物

2015-06-22 00:00

  当我们行色匆匆地奔走于街头或悠闲地徜徉在公园中,不经意间发现眼前的某个高大建筑或司空见惯的指示牌上赫然闪现出一句措辞严肃,寓意深邃的句子时,是否会有一种被当头棒喝的顿悟感?不要慌张,那可能是Jenny Holzer为你日常化的麻木神经所设计的一道陷阱或礼物。

  文字有一种魔力,传递着书写者内心,可能是对于社会的观察,也可能是内心细微的情绪张力。对于美国概念艺术家Jenny Holzer来说,两者都是“文字”在她的创作中传达并结合的重点。以文字语言作为素材,向来自诩为街头艺术家的Holzer利用投影、告示板和大量公共装置为创作媒介,让艺术,或许更该精确地说她的理念,与社会大众之间没有距离。

  Jenny Holzer

  1950年生于美国的俄亥俄州(Ohio),原本Holzer的成长环境跟艺术可能沾不上太大关系,然而她的母亲非常喜欢阅读,在耳濡目染之下,Holzer从小对文本、书籍等等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了解到这点,或许就能明白她为何在日后选择“文字”作为创作主题。然而少年时期的Holzer对人文领域反而比较感兴趣,她甚至希望将来能成为一名律师而分别进入Duke大学和Chicago大学就读,但两年之后Holzer发现自己对艺术的绝对热情,因而转向Ohio大学学习油画和版画。

  Jenny Holzer近年來的作品多以LED燈為主要形式

  毕业之后,Holzer对未来并没有清楚的方向,她先在她祖父母开立的医院工作,从事病历纪录。面对每天一成不变的医用窗体,虽然枯燥乏味,但她内心的艺术血液却没有停止奔腾。她将废弃的单据重新剪贴,以密密麻麻的病情描述和医疗术语,作为她在艺术探索上的第一步。1974年,她决定继续艺术学业,进入罗得岛设计学院(Rhode Island School of Design)攻读硕士。在这段期间,她将兴趣从平面抽象的文字转向装置艺术,并开始创作一些探索性质的实验作品。像是将自己的绘画作品裁剪再组合,或是用面包引诱鸽子排成几何图形等等,以绘画的形式严谨复制各种数据表格。文本、公共性还有看似客观的第三人视角塑造出Jenny Holzer日后的设计风貌。

  从投影到油墨列印,创作形式多元

  70年代,观念艺术(Conceptual Art)发展渐趋成熟,强调艺术的「非物质化」过程,鼓励艺术家通过各种照片、文本或是音像等媒介来表达个人的艺术思考。在这样的艺术氛围推动下,Holzer于1976年搬到纽约曼哈顿,跟当时同为艺术家的情人一起加入Whitney博物馆的独立研究计划,也是在此刻奠定日后以文本作为创作素材。在艺术家的创作生涯中,具有真正开端的重要意义,凭借该计划的开放性与资源,Holzer得以接触并认识到许多知名的艺术从业者。Holzer在此时也开始积极接触女性主义,从中获得启发深入思考有关语言文本的内涵。

  1999年为BMW设计赛车,是Holzer的第一次跨界作品

  1977年她发表个人第一个作品「常理」(Truism),最初是以街头招牌的形式出现,Holzer将自己日常的思考记录下来,然后将这些句子放大,用海报或贴纸的形式张贴在公共场所。这些文本的内容涉略多元,从道德、政治权力、性别到种族意识。由于大量的句子涉及到父权和女性弱势地位,因而Holzer在某种程度上也被视为女性主义的发声者。不过艺术家本人倒是没看得那么严重,女性主义从来不是创作的固定标签,也没理由切割。「常理」一直是Holzer创作生涯最具指针性的作品,除了藉此打开知名度外,她在往后的2、30年间,不断加入全新内容,更与时俱进更换不同创作素材,从T恤、棒球帽到大理石都是文本刊登空间;1982年在公共艺术基金(Public Art Fund)的赞助下,她使用LED灯为「常理」换上摩登新貌。

  「常理」(Truism)是Holzer的作品中,最具活力的系列

  1995年她更推出网络版本,浏览者也可能加入自己的语句,让创作能实时与读者产生互动。某种程度来说,艺术家赋予「常理」的特质是自传性,充满活力的。一向被视为艺术气氛浓厚的义版《Vogue》,便在2012年以「常理」中的字句与摄影师Peter Lindbergh进行专题拍摄。

  2012年,意大利《Vogue》以「常理」作为拍摄主题

  除了自己思考的文句外,Holzer在1993年开始在作品中放入大量的文学作品,像是波兰诗人辛波丝卡(Wislawa Szymborska)、美国诗人柯尔(Henri Cole)和巴勒斯坦作家达尔维什(Mahmoud Darwish)等人的作品,Holzer选择的作家有几个共通点,第一便是他们大多以诗为主要创作形式,其次就是在作品中表达出对于民族还有历史的深刻关怀。因为诗句的精炼,往往能直接切入重点,随着背后的解释因人而异,这就是为什么她被称作站在第三者的立场创作。

  Holzer的作品因为直接易懂的尖锐力道,受到各界回响广大,其中包含许多时尚界的追捧与合作。像是转卖同名品牌,专心当起艺术家的Helmut Lang便与Jenny Holzer维持多年的合作与紧密的朋友关系。走进Helmut Lang的香水专卖店,会发现除了一个柜台放着稀少的香水样品,就是Holzer为之设计的一个LED装置,流动着电子诗句。「I smell you on my skin, I say the word, I say your name, I cover you, I run from you, I sleep beside you, I smell you on my clothes」

  Jenny Holzer为品牌香水提供文案与专卖艺术装置设计

  Holzer与时尚的接触还包含与Uniqlo合作,Uniqlo从2013年开始,一直担任纽约当代艺术馆(MoMA)的赞助商,为此Uniqlo跟艺术馆特别合作一个名为「Surprise! NY」的联名活动。将馆藏艺术品转为T恤灵感,包含Andy Warhol和Jenny Holzer在内,都是Uniqlo与艺术的交会焦点。美国休闲鞋品牌Keds在2010年也邀请Holzer,将她的文句「Protect me from what I want」印在鞋子上,形成另一种形式的公共艺术。

  Uniqlo(左)和Keds(右)都邀请Holzer为品牌联名创作

  至于时装方面,向来以鲜艳色彩跟大胆层次闻名的Louise Gray,从多位艺术家身上取得灵感,运用在2011春夏系列。将Jenny Holzer的作品中文字的零碎感,转化成大小不一的色块组合。另外在Each X Other与多位艺术家的联名系列中,虽然不是直接跟Jenny Holzer合作,但艺术家Robert Montgomery特别选用Holzer作品中的文句「Use what is dominant in culture to change it quickly」作为创作灵感打印,也算是误打误撞的跨界合作。

  Louise Gray 2011 春夏灵感来自艺术家作品文字的零碎性

  Jenny Holzer的创作速度在2011年后趋缓,甚至接近暂停的程度,然而她过去的作品却仍然维持高强度的曝光量,她与BMW合作设计的车款,更在今年于巴塞尔艺术展香港场中展出;甚至是走进Helmut Lang的专卖店中,都还能看见其作品,以文字的方式,直窜脑海。

  Robert Montgomery在与Each X Other 2015秋冬联名中,更采用Jenny Holzer作品的文句作为创作灵感。

来源:Artplus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