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15-06-23 00:00
Lensmagazine
Lens是一个致力于发现创造与美、探求生活价值、传递人性温暖的传播平台。旗下出品杂志(Lens杂志)、内容定制、文化项目(展览、沙龙等)、数字媒体、图书、创意产品等。
我们从何处来,我们将向何处去。在不同的社会和文化背景下,人们对于如何达成这两个目标有着不同做法。“传统”与“创新”作为教育的两大命题,也带领着孩子们对这两个目标进行探索……
在中国,传统的延续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育,这既是指学校教育中对古典文学及历史的知识性传授,也是指学校与家庭教育中对传统价值潜移默化的传输。2004年开始,一股“国学热”突然席卷中国,约有3000家私塾、学堂涌现全国,读经声响彻各地。
被用作“自救”的传统教育
国学热最初是作为一种民间教育实验出现的,家长们将对体制教育的不满投射其中,又将对传统文化的热忱附着其上。这种民间国学教育基本完全继承了古代私塾教育的理念,强调通过大强度的诵读经典培养儿童良好的道德质量和生活习惯,把孩子培养成一个“合格、完整的人”。
图片来自网易新闻中心/林宏 摄
虽然把孩子们送进私塾的家长们反感公立学校中强调分数和竞争、忽略个性的教育方法,但在这种民间国学教育中,孩子们接受的似乎也并不是一种有益于延展个性的教育方法。
深圳梧桐山是很有名的私塾聚集地,在这里的学堂中,孩子们一般身着古代冠帽与汉服,每天早上6点起床,拜毕孔子画像,便坐在贴满古代经典的教室里从早到晚诵读《论语》《四书》《五经》等国学经典,每天读7-8个小时。这些学堂的教学计划是:孩子们全力读经典5-8年,没有考试、作业,只要求背诵,将几十本经书烂熟于心。
除了读经,学堂里孩子的生活方式也很“断舍离”:简单朴素的教室和宿舍,大多实行封闭寄宿制,没有零食,没有电视,更没有电脑。一天读经结束后,下午5点开始室外活动:爬山、踢球、习武、跳皮筋、丢沙包;晚饭后则继续读经。
其实这种民间自发的集体教育模式并不是中国特有的,在国外,这种教育被称为“现代私塾”,又称家庭学校(home schooling或home education),指不进入学校系统、靠家庭与社会资源的学习方式。它最开始产生在宗教家庭,逐渐发展成了一种被广泛认可的教育形式。
Photo from The Guardian
家庭学校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家庭教育,它有一定的课程设置,关注学生认知、情感等方面的全面发展,主张因材施教,注重个性化和人性化,按照每个孩子的天赋和能力进行教育。截至2013年,欧美在家上学的儿童已超过200万名。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今天向一个美国人提起“在家上学”,很多人联想到的是“高分”:美国“在家上学”的孩子在各类考试中通常成绩更高,进入大学的比率更高,有四分之三的美国大学积极招收家庭教育的申请者,其中包括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等名校,他们进入高校后的成绩一般也更好。还有相关研究证实,家庭学校的学生在社会、心理、情绪发展方面是健康的。
而在中国私塾,孩子与未来社会的接轨问题引发了巨大争议,甚至导致很多家长选择退出私塾。虽然有些创办者主张“只要孩子有一定的文化积奠,后期学习一些知识技能很容易,考大学找工作都不是问题”,但是在私塾中长大的孩子能有良好的社会嵌入能力吗?私塾该不该教一些数学、英语这样的实用课程?没有文凭的孩子又能在中国社会走多远?
与私塾相对应,另外一些家长选择让孩子“在家上学”,这方面最有名的先驱就是郑渊洁。与私塾不同的是,“在家上学”基本依赖父母或少数父母联盟进行教育,所依赖的资料也不局限在传统经书上。和私塾相比,这类教育方法似乎更应和了家长希望将孩子培养成快乐、全面、具有创造力的人的初衷,但也面临更大挑战。
云南大理有一个“在家上学”自助交流会,大理也是众多“自教”家庭的聚集地。在交流会举行的一次问卷调查中,家长们提出了自己对“在家上学”的担心,其中最主要的问题是“自己知识储备不够”、“自己心态问题”、“自己精力不足”。在家教育需要至少一个家长全职陪读,在精力和知识上都是对家长的莫大考验。
被用作意识形态的传统教育
发自民间的传统文化热很快席卷到了中国公立学校之中,尤其自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出台了大量政策文件,公立学校开始在传统道德、经书和文化教育上全面开花。
2013年,国内30多所公立学校引入了台湾的国学教材,并在校内开始国学课程。2015年9月,国内第一套自主研发的高中传统文化通识教材即将进入课堂,教材内容包括《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和《道德经》。今后,国学教育将正式进入公立教育系统,未来正式的全套教材将包含小学、初中和高中三个阶段,小学以诵读和简单理解为主,到高中阶段则讲求深刻领悟儒道思想内涵。
与经书教育相伴,传统道德教育也进入了公立学校:拜孔子、穿汉服、讲孝道、跪父母……此外,不少学校还开办了“传统文化课外班”,内容涉及武术操、古诗文韵律操、太极扇、书法、内画、茶艺等各种领域。
图片来自新华网/李紫恒 摄
应试教育在此方面也不甘落后。根据近期公布的2016年高考改革方案,全国25个省份高考要统一命题,并研究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相关内容。未来,楹联对仗、诗词歌赋创作、传统文化哲学素养和思想韬略都可能出现在高考中。对此,大学也设置也相应的应对策略:2015年3月,5日,清华大学公布了2015年自主招生简章,其中特别开辟了人文实验班(经学)、人文实验班(出土文献)特长生项目,选拔立志于以研究与发扬中国传统文化为终身职志的传统人才,给他们相对宽松的入学条件,并提供系统的后续培养计划。
传统教育:“葡萄”终将酿成“葡萄酒”?
在德国汉堡的埃米尔-克劳泽-文理中学,每周日9点,院子里都会聚满华人小孩,前来参加致谦学堂每周一次的课程。这个学堂的课程内容是学习中国古典文本,并且完全采用中国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授课。
致谦学堂创办于2009年9月,是欧洲第一所以传统的中国教学法立校的学校,第一期学员只有3人,如今已经达到70人,年龄在2到17岁之间。最小的学生一开始学习《三字经》,半年之后,学生开始学习《论语》和其他国学古典作品,例如《孟子》《大学》和《中庸》。此外还要学习《老子》《庄子》《易经》以及学会朗诵古诗。
这里的学习方法很简单:朗读、跟读、大声读并且反复读。学生周日来学校里学习,每天还要在家复习这些学习内容。“小孩子当然无法立刻真正领会文章的含义。”创办人杨嵋说,但“学习这些古典文献就如同在银行里开设一个储蓄账户。以后孩子就可以对这些储存了的知识加以利用”。
事实上,中国传统的背诵教学法在西方教育界声名狼藉,但它仍被中国人视为一种有效的学习策略。杨嵋坚信,中国传统教育对于人的大脑来说是一种很好的训练。孩子通过背诵能够更快更好地学会这些内容。学习方法应因年龄而异,10岁以下的孩子还不能够很好地分析问题,但他们有着很强的记忆力,那么就应该在这时候促进孩子的这种能力。在此之后,孩子就可以逐渐开始学习分析问题。“到了15岁或者16岁的时候,他们就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学习到的知识了。这时就可以将童年时候得到的‘葡萄’酿成‘葡萄酒’”。
就在社会就应该在教育中纳入多少传统元素,以及传统元素在育人教育方面的作用进行争论的同时,“创新”作为一个目标,也融入了当代教育之中,而这一目标对中外教育都造成了挑战。
现代教育越来越难以应付创新需求,这与其产生源头有很大关系。在19世纪之前,教育采取的其实是类似手工业的学徒制,不管是东方的私塾还是西方的家庭教师。但是随着科目的增加和对受基本教育的劳动人口的需求,出现了所谓的K-12(也就是我们亚洲的普通中小学)教育制度。
现代各国的标准教育模式——包括课堂教育及分科——是18世纪由普鲁士人最先实施的。然而,普鲁士人的初衷并不是教育出能够独立思考的学生,而是大量炮制忠诚且易于管理的国民,他们在学校里学到的价值观让他们服从包括父母、老师和教堂在内的权威,当然,最终要服从国王。
Photo from fastcompany
普鲁士教育体系让上万人成了中产阶级,为德国成为工业强国提供了至关重要的原动力。然而,该体制阻碍了学生进行更为深入的探究,对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有害无益。19世纪上半叶,美国基本照搬了普鲁士的教育体系,之后这以体系也被其他欧洲国家仿效,并推广到欧美以外的国家。当这一体系到达东亚,又不可避免地与儒家传统和科举制度相结合,于是产生了今天我们所能观察到的亚洲教育的诸多弊端。
即使在欧洲,这样的教育制度也越来越难满足社会需求。根据经合组织(OECD)的调查,当前就业市场对于重复性认知工作者的需求量大量减少——这类人恰好是我们的教育善于培养的;对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他人创造联系的能力需求增强——而这些都是传统教育无法提供的。
全球因此都在寻找一种能够培养创新能力的教育方法,而到底什么是“创新能力”呢?19世纪英国的教育教约翰·亨利·纽曼的阐述今天听来依旧不过时:“这种教育训练他看清事实,抓住要点,理出思想的头绪,发现似是而非的东西。它使他做好准备,能胜任任何职务,掌握任何学问。它指引他去适应别人,能了解别人心情,同时也能使别人了解自己……他知道何时该说话,何时该沉默;他长于同人交谈,又善于听人意见;……他的心能处世而又恬然自安,不能外出时就在家中自得其乐。他有一种本领既能从事公务,又能支持他退隐,走运时不庸俗,失败与失意时不失风趣…… ”
说到底,创新教育不为培养“高科技人才”,而为拆除若干年来僵化的教育方法对人的桎梏。在国外,利用具体方法改变老师和孩子的关系、孩子和孩子的关系、家人和孩子的关系,让孩子更热切和充满自信地投入生活,在遇到难题的时候能做出正确的道德选择,同时更加适应未来的就业市场,是创新教育模式的核心目标。
Photo from creative-children
▽波兰:教育体系改革
1999年开始,波兰对原有的教育结构进行了改革,其中包括在中学阶段将孩子学术兴趣分为不同小组、使学校拥有更多自治权等措施。改革前,波兰孩子要上8年小学、4年中学,改革后,小学时间缩短为6年,接下来是3年中学及2年职业教育,到了15岁,学生就可依照兴趣选择继续职业深造或学术深造。
▽法国:学徒制就业
法国学生现在可在学习的不同阶段(初中毕业后两年、本科或研究生)开始学徒培训。雇主、学徒和培训机构之间签署三方协议,学徒每周可获得最低工资,通过工作进行学习,并有优先就业机会;而提供学徒培训的企业则可享受税收及社保优惠。
▽丹麦:雇主通过教育来满足对劳动力的需求
在丹麦,社会力量在提议新课程及培训方法起着重要作用。学术职业项目委员会可以通过向科技、创新和高等教育部建议,使得学校课程的设置更为有效地反映企业的社会需求。
▽日本:改变教育实践
2011年日本东北部地区地震后,经合组织与日本当地政府联合推广了“OECD-东北学校计划”,在这一地区重建了诸多强化技能、全球化视角和创新能力的新学校。这些学校有效纳入了当地社区、商人、民间组织的力量,让孩子们脱离了以考试为主的学习方法。比如在福岛北部,因为核污染传言,当地农民的农作物卖不出去,当地学生和农民联手开发了一种新的水果果冻,结果畅销全国。
▽意大利:让同伴帮助后进生
意大利南部卡萨拉诺市有一个著名的职业中学,那里35%的学生来自贫困家庭,学校退学率高达30%。该学校从高年级挑选出志愿者,在接受一定培训后成为低年级后进生的“导师”——他们不但一起学习,还积极融入对方的生活。这一项目使学校退学率减少了8%,并使差生的自信度增长了25%。
▽美国:从摇篮到就业
上世纪90年代,“哈勒姆儿童学区”(HCZ)在纽约城中这个最为落后的地区建立起来。HCZ通过提供覆盖儿童一生的干预措施,希望打破他们世代贫穷的命运。从出生起,HCZ就为儿童提供免费的托管、尿布以及彩票式抽奖活动,从小学到高中,HCZ提供特殊的高质量学校、业余看护、健康干预,并组织孩子参与社区活动。毕业后,HCZ还提供专门的就业服务机构。
在世界各地,传统与创新作为两股力量,在不断塑造着人们对教育的理解和期待。而在更广阔的社会范围内,传统与创新,也是两股相互撕扯而又相辅相成的概念,为人们提供着身份归属的文化慰藉,也为未来指明着方向。
6月27日与6月28日,墨卡托沙龙将继续以两场精彩的对话,引发更多对“传统与创新”的思考。这两场沙龙的题目分别为:“同源或异质?谈创新与传统的关系”,以及“从哪里来,向何处去?谈教育中的传统与创新”。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报名详细信息
回顾前两场墨卡托内容请戳
▽
回复关键词“故乡”和“未来”,可收看去年墨卡托沙龙的精彩分享。
《花朵与我》由Lens出品
京东、亚马逊、当当、天猫、淘宝网
全国机场中信书店和各大城市书店均有销售
回复“花”,查看往期关于花的推送
更多信息请戳
▽
来源:Lens杂志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