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由于技术手段的革命性成果,艺术已经打开了千家万户之门,成为百姓日常生活的组成部分。巴赫、莫扎特的音乐,不再局限于德奥贵族群落,今天一枚原版CD的价格,等同于剧院的最低票价,维也纳人比二百年前的先人,更容易听到也更为熟知大师们的作品了。然而,也有依靠技术解决不了的问题,那就是懂得并深刻地领会艺术的妙不可言,享受人生被艺术启蒙的无尽之路。这不是容易的事。无论创作抑或欣赏,除具备天资与机缘,还需接受相当数量的艺术教育或训练,这未必意味着进入学堂或殿堂,文凭、职称与身份也难以将我们直接带到理解艺术更深远的地方,最方便的艺术培训是接触艺术家的作品,了解他们激情的工作,感受他们灵动的思想。
艺术是人伟大的潜能与高贵的本性。遗憾的是,我们大多数人,常常自始至终也仅限于潜在的可能性,种种原因使他们终生与艺术无缘,既未了解自身的这种需求,也没有意识到这项权利,仿佛艺术是少数人的专长、生活的奢侈品,这是令人遗憾的误解。艺术的可能性,埋藏在万千人心中,如何成为平易近人的现实,让更多的人以更自由的形式参与艺术创造与欣赏,不仅意味着艺术教育的发达、艺术推广的成功,更意味着文明的进步。
与音乐的抽象性相比,美术作品或许更容易被未经训练的眼睛所发现。八千年前法国岩洞中的壁画创作者,他们于公牛的刻画,灼烫了每一双黑暗中惊喜的眼睛,而更多的作品,不是只有眼睛就可以一目了然的。人们期待有更多的机会接受艺术创作的培育,以充分享有人世间的艺术积累与艺术财富;艺术家也为艺术品所不断培育,作品成型之后,未能永久性完成的部分已经开始变幻莫测,不再仅仅属于创作者了,艺术的推广,贯穿维护了艺术品已知与未知的全部历程,这是我们的努力方向。
不论美术家、收藏家、设计家,其实都有以文字重写自己的冲动,用以表达对于艺术的感悟、见解、思考与个人创作中的得失,特别是艺术如何既偶然又必然地改变了他们生命的道路。展览与文本同样重要,对于艺术品,我们不仅需要观看,还需要聆听以及其他更加微妙的交流方式,介入作品的背景、艺术家的生活以及他们的原始语境是必要的,这是延伸在美术馆之外的修辞空间,也是被美术馆理念所包含的内容,更是当代美术史料的有效补充;对于读者,阅读创作者的自述,体味艺术家的“现身说法”,可能是最好的感知艺术的方式,唤醒某个人身上的沉睡因素,在何种程度上,成为唤醒每个人身上的沉睡因素,这是我们所深感兴趣的。
民国之初,蔡元培先生有以美育代宗教的提倡。一个世纪过去,我们与大家在一起探索一系列切实可行的长远的公益方案,期望逐步实现蔡先生的设想。今日,我们更愿意去尝试提供给广泛意义上的美术实践者一个最温暖亲切的场合,请他们发出自己的声音,请他们写下自己愿意写的每一个字。
作者:张子康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