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15-09-30 00:00
十九年前,瑞士人劳伦斯在距离上海展览中心不远的波特曼酒店二楼开始了自己的画廊事业。十九年后,香格纳画廊成为“分店”最多的画廊之一、成为展览节奏最稳定的画廊之一,同时,这个外国人开的画廊成为第一个进入巴塞尔艺博会的中国画廊,也成为代理中国艺术家最多的商业画廊。
从波特曼酒店到复兴公园,从莫干山路到草场地,香格纳画廊看上去在离城市中心越来越远,却又在离当代艺术越来越近。随着九月上海艺术周的开启,香格纳画廊全新的西岸空间也不再隐秘,像大多数可以自己盖房子的城市土地一样,兼容梦想与风险,带给人刺激与兴奋。
香格纳画廊负责人劳伦斯·何浦林
Hi艺术=Hi 劳伦斯·何浦林=劳
上海的艺术生态是相对稳定和欣欣向荣的
Hi:近二十年的画廊生涯,你如何看待现在的画廊业态?
劳:这二十多年是比较重要的一个发展时期。艺术空间越来越多,看艺术的人也越来越多。从我们来说,我们的画廊原来在城市中心,现在正在变得越来越“远”——从波特曼酒店,到复兴公园,到莫干山路,现在再到西岸。我们变得越来越“远”,但是也确实越来越重要,以前我们在波特曼酒店,虽然在城市中心,但是来的人并不多,而现在,参与并关注当代艺术的人越来越多,即便我们越来越远离城市中心。另外的角度来说,现在的空间也越来越大,越来越好,以前做一个展览,挂几件作品就可以了,但是现在对展览的要求越来越高,很多观众也都已经知道怎么看展览,同时还有越来越多好的美术馆和画廊在竞争,现在对于每个展览来说,作品是一回事,灯光、空间布置等等都要更加综合的考虑,整体越来越专业了,这是好事。
Hi:在你看来,当代艺术在上海的发展有哪些“节点”?
劳:九十年代来说是非常小众的群体。2000年后,政府开始对当代艺术比较认可,像“上海双年展”就是在此之后开始呈现很多新媒体材质的作品。2006年到2007年,“艺术热”一下火起来,对上海的影响也是非常大。另外就是最近几年,各方对上海、对当代艺术越来越关注。比如上海本来只有一个上海双年展和一个上海艺术博览会,但是后来出现了上海当代艺术博览会,再后来又有了西岸当代艺术与设计博览会和“ART 021”,应该说上海的艺术生态是相对稳定和欣欣向荣的。
画廊其实是很难赚钱的
Hi:近年来,香格纳画廊的藏家结构发生了哪些变化?
劳:对于香格纳画廊来说,我们主要接触的还是当代艺术。早期肯定是欧美藏家比较多,毕竟当时,比较传统的艺术更容易被中国藏家接受。但是现在当然藏家结构也在发生变化,从年龄上看,我们最年轻的藏家是九零后,他们可能接受的教育或者自己的经历更加国际化一样,所以他们能接受很纯粹的当代艺术——包括多媒体、影像和装置等,他们更能接受。从区域上看,亚洲区域的藏家在增多。
Hi:在你看来,影响艺术市场的是什么?
劳:对于画廊来说,其实影响这个市场的方式就是不停做展览,让更多人知道艺术家最新的动向,因为艺术家本身是在不断开拓自我的,所以很多平面艺术家、绘画艺术家更倾向于往更多种类的艺术形式发展,比如装置、影像等,都会穿插。对于画廊来说,我们希望让更多的观众、藏家、批评家、艺术工作者去了解这个艺术家在做什么。很难说如何影响市场,但是艺术家如果想“影响”什么的话,做更好的作品肯定是最重要的。因为,艺术行业最健康的一种循环,就是好的作品让更多人认识,只有这样价值才会体现。这当然是一种最良性的循环。
Hi:那么开画廊,“赚钱”吗?
劳:身在一级市场的画廊肯定没有多么赚钱。因为画廊是在做发掘的工作,更纯粹,画廊很多展览的目的是希望艺术家被更多人看到,比如让美术馆的策展人看到,所以画廊做的展览应该是更纯粹的更艺术的展览,这肯定是不赚钱的。同时,我们目前在莫干山有两个空间,西岸有一个空间,我们计划是每个空间一年都要有十个展览!再加上北京空间和新加坡空间,我们在展览上的投入是很大的,这也让我们赚钱很难。但是从寻找一个健康的良性循环角度来说,这是有好处的。
Hi:相比北京,上海的优势是什么?
劳:上海更开放,更能接受新兴的一些想法。历史留下来的原因,上海会更国际化一些。
九月,在上海连续参加博览会并在两个空间均有大展开幕的同时,香格纳画廊北京空间还几乎同期展出了陆垒个展
西岸可能是“下一步”
Hi:是什么吸引你决定在西岸大兴土木,开一个新的空间?
劳:应该说就是一种“下一步”的想法。以前上海没有艺术中心,只有美术馆,但是没有别的地方可以看艺术——所以当时才有了莫干山。但是现在,五年过去了,很多事可以变得更专业一点。我们也很喜欢莫干山,但是现在西岸有龙美术馆、有余德耀美术馆、有上海摄影艺术中心,很多水平都比较高,也很少有艺术以外的东西。所以有可能那里是“下一步”,是一个发展,也是一个机会。
Hi:如何定位香格纳画廊西岸空间?
劳:我们一般都是“走一步看一步”。西岸那边,因为区域的缘故,估计大家会多花一些时间看艺术。以前我们在波特曼酒店,人们很少有时间看作品,可能只有几分钟,在莫干山已经有一些人可以花两三个小时去艺术,但是慢慢的,我想大家会接受花一个下午去看艺术。Hi:莫干山的空间会保留吗?
劳:这一段时间肯定要保留,未来再看——管很多地方我们也很累。现在我们还在看,还在考虑,我们想再慢慢看看发展,综合看看哪里的空间比较好用。西岸那边是一个新的空间,可能做展览很好用。这里(莫干山)的空间很漂亮也很高,但是他有它的限制,另外,我们在这里也做过很多展览,很多观众、艺术家也都习惯了,所以在西岸那边可能会激发更多新的想法。
看改变、看发展、看机会
Hi:可是你是否考虑过比较现实的问题,比如西岸那边其实交通并不算方便?
劳:是有点远,但是,莫干山路原来也很远。我想以后真的是在改变,人真的会多拿一些时间花在艺术上。现在你看,关心艺术的人群越来越多,但是还不够。从另外的角度来说,现在的美术馆和艺术机构也不够,上海有2000多万人口——也许很多年后大家回头看的时候会觉得很可爱——一个2000万人口的城市也才只有那么几个美术馆。
Hi:那么对于西岸的空间,有些怎样的展览规划?
劳:西岸空间带来的是新的压力和新的机会。我们先做耿建翌的展览,然后冬天会再做认真的装修,明年三月会再做一个开幕,所以我们还有时间去考虑这样的问题。
Hi:那么会有特别的定位吗?
劳:还是一个画廊的空间,我希望它是一个美术馆级的空间——灯光要好,空间要好用。当然我们不是要做美术馆,那里已经有美术馆了,而且也比较大,我们不会做的比他们还大,最主要的是我们在西岸的空间要好好利用,要做的舒服。
Hi:在最初的设计和规划上,有些怎样的想法和要求?
劳:最多考虑的是我们要有一个好的空间,里面的灯光等等各方面都要比较完整,最重要的是要进去之后有感觉,要以美术馆的标准来做。我们请来了法国建筑师Margo去做这个房子,因为西岸和莫干山不一样,莫干山还是老上海的感觉,但是西岸要更开阔,所以我们的房子就有一些开阔的感觉,窗子比较多,会很好看,从外面看又很简单。
Hi:多了一个空间意味着画廊又有了更多档期,那么会考虑和更年轻的艺术家开展更多合作吗?
劳:其实我们一直都在做,只是目前没有很大的计划出来。我们看艺术都是在发展,也可能以后我们在莫干山的空间少做一些活动。这个都是看改变、看发展、看机会。
来源:HI艺术人物 作者:滕昆、朱凡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