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考古新发现:临猗汉墓出土砖砌仿木结构斗拱

2016-06-07 15:15

  图为砖砌仿木结构斗拱实物。通讯员摄

  近日,山西省考古研究所、运城市文物工作站组成联合考古队,对正在建设中的蒙华铁路沿线临猗和盐湖区的三处古代遗存点进行考古发掘,其中,临猗县铁匠营汉代墓地清理出的砖砌仿木结构斗拱实物,在全国汉代墓葬中极为罕见。

  该墓地为带长斜坡墓道的前、后室砖室墓,墓内放置两棺,出土若干釉陶类随葬品。该墓重要发现,是在甬道内两壁上有以灰砖垒砌的斗拱。立柱上承栌斗,斗上左右出横栱,为“一斗两升”形式,每个横栱的散斗上又支撑一个小的“一斗三升”,整体为重栱。斗拱上承檐枋,再上为斜方格纹和圆角方形纹样的灰砖,其上残留有砖雕的檐椽滴水。甬道内两侧以斗拱为主体的砖雕形式当是象征汉代大型建筑物入口门前两侧的高台建筑——阙。

  一般所说的斗拱,是指唐、宋以后发展成熟的由一定规格的小木枋(栱)和木块(斗)装配成组的整体构件。但斗拱的起源可上溯至商周时期,最早的横栱形式见于战国时期山东临淄郎家庄一号墓出土漆盘上的建筑图案中,表示为明确的斗拱图形,即所谓的“一斗二升”式样。汉代至魏晋南北朝是斗拱发展和演变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因地区、建筑结构的差异,斗拱呈现形制多样的特点。汉代斗拱的形象多见于汉代墓葬中陶楼模型明器、画像石、画像砖上,这些都是汉代建筑的形象描绘。铁匠营墓地甬道内的斗拱建筑是目前北方地区仅见的以建筑材料灰砖垒砌的明确的斗拱实物。

  山西是古建筑大省,地上现存最早的木构古建筑为唐代,但考古所发现的建筑构件的实物资料已可前推至北朝,北魏宋绍祖墓的石室有石质斗拱样式,北齐厍狄回洛墓发现木构斗拱,比北朝更早的建筑构件样式此前还未曾发现。此次铁匠营汉墓砖砌仿木结构斗拱的发现,不仅将我省的建筑实物资料提前到汉代,而且对于中国古代建筑研究尤其是斗拱的形成、演变、发展等具有非常重要的学术意义。(记者 李宁波 通讯员范文迁)

来源:凤凰网艺术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