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郭西元先生撰文 纪念苏轼中秋词创作940周年

东坡之问和诸城之幸

文/郭西元

  九百四十年前的那个中秋之夜,苏东坡登上诸城的超然台,面对浩浩明月,发出了振聋发聩的东坡之问:“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苏东坡中秋词意》 郭西元

  诸城是苏东坡之幸!要不来到是诸城,不是登上诸城的“超然台”,哪里有这名垂千载的中秋词?哪有这名垂千载的“东坡之问”?有评论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另外,如果没有来诸城,不修“超然台”,怎么会有“超然台记”这千古奇文?没有在密州出猎,又哪能有“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这气壮千古的词句?还有“春未老,风细柳斜斜”、“前瞻马耳九仙山,碧连天,晚云间”......等描写诸城的优美词句?

  苏东坡是三十九到四十一岁来诸城的,正值其创作高峰期,在诸城两年余,创作了诗、词、文、论两百余篇,几乎平均四、五天一篇(首),要知道他是“太守”,并非“专业创作人员”(一笑)何况个中多是他的代表作!我想如果不来诸城,没有了在诸城创作的这些作品,那几乎就是不一样的苏东坡了。

  当然,苏东坡又是诸城之幸!要是没有苏东坡,文化的诸城不只是没有了超然台、雩泉亭......也没有了“明月几时有”、“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这样优美的描写诸城诗句,也没有了《醉白堂记》、《超然台记》、《盖公堂记》等密州七记,甚至也没有了他弟弟苏辙对诸城“至今东鲁遗风在,十万人家尽读书”的褒词了!......对于文化诸城,岂不失去了极为浓墨重彩的一笔?......

  当然作为画人,我对于苏东坡的怀念多是来自书画方面:他是文人画的奠基人之一,是他提出“士人画”的概念,他和文湖州、王詵、黄庭坚等书画家交情甚笃,正是他们,在九百多年前把文人画推向了崭新的高度!在诸城短短两年余,他就和文湖州诗词唱和四十余首,而今大家耳熟能详的“胸有成竹”的成语,就是出自苏东坡评文湖州画竹——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等等。

  虽然他传世的画作不多(枯木怪石图、潇湘竹石图、偃松图等数幅)但从仅存的这几幅画,足以看到他文人画“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不求形似、但求写心”的创作理念和高超的绘画造诣。还有“论画以形似,见如儿童邻”、“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这样的论画诗,真正高屋建瓴、深刻简约地概括了文人画的绘画观,对文人画创作和理论的发展影响甚大。

  苏东坡是文化巨匠,他的造诣是全方位的,涵盖诗词、文论、书法、绘画、禅修、养生等诸多方面。

  面对这样一位智者,在他的《中秋词》九百四十周年,面对今日“提笔即素描、张口唱洋调”的惨烈“西风”,我耳边响起“师唱谁家曲,宗风嗣阿谁”(苏东坡《南歌子》)的诗句,可悲的是我们的许多同胞几乎不知道、甚至不想知道自己“该”唱谁家曲、宗风“该”嗣谁了!?......

  在民族崛起、民族文化复兴的当下,我们登上苏东坡的超然台、面对曾经令苏东坡“欲乘风归去”的那轮明月,恐怕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无法回避,我们是谁?什么才是“我们的”民族传统?怎样找回“我们的”民族自信?怎样才能真正参与到我们民族文化伟大复兴的队伍中来!......

  郭西元      丙申大暑后三日于岭南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