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03年我进修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助教研究生班,又到“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研究所岩彩高研班”进修,我的第一张岩彩画作品《冬的畅想》在第二届中国岩彩画展上参展,并获得了优秀奖。正是从这开始,我走进了振兴民族绘画的行列里.
“荷”系列作品一号在第三届画展中获得优秀奖并被选登在2005第二期《美术》专业刊物上。胡老师看过我的“荷”系列作品后,鼓励我坚持画下去。同时给我提了一些建议:她认为画荷花题材的人太多,是否重新选个题材。我考虑后觉得可以尝试一下。
自从“大漠寻源”活动结束,我从敦煌回来后又汲取了一些民族绘画的技法,对岩彩的起源也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花”是我一生中的所爱,我童年是住在一个书香门第的大“四合院”里。在我记忆中,春节后第一个报信的是迎春花,叶子还没来得及发芽枝条上早就挂满了一串串黄色的小花,俏丽迎春。最圣洁的是院里大梨树开花的时候,春天的乐章起,嫩绿的小芽先绣出一束花骨朵儿,每束都有五六个开起来像个白锈球、满树皆是。一身雪白像一个待嫁的新娘,春风吹拂,满天尤如雪花飞舞,地上一片银妆素裹。庭院两侧有两个花池,每池有七八颗粗大的海棠树。花是粉红色,由深至浅象一群天女下凡来到人间在那切切私语。拂来一搂春风,她们随风在湛蓝的天空中飞舞,将手中提蓝的花撒向人间,地上尤如铺上粉色的绒绒的花地毯...。最爱的是那棵“白海棠”树,她顶着满树的白花,花心中微微带一点点粉红,仿佛一个纯真圣洁的少女,羞答答的脸微微潋起红晕... 。随着丁香花开、月季争奇斗艳,花池里一朵朵大黄的是南瓜花,小黄的是丝瓜花,一串串紫色的是扁豆花,一棵棵拔地而起迎着太阳唱歌的是向日葵,水池里的荷花有白的、粉的、一朵朵出污泥而不染,一身傲气。满身带刺的仙人球开出一朵朵白色的大喇叭和爬在架上牵牛花的彩色小喇叭,共同奏起庭院里花的交响曲...。当菊花盛开的时候,秋风已悄悄拍打着门环,告诉主人一年的丰收时节到了。这时挂在树上的果食熟了。
最可爱的是那两池海棠,一场霜后满枝的黄色果实。用竹杆打下来,装在数十个大盒子里,打开街门,那些早已等候多时的是我事先通知好的小朋友,手提各式家什,我把满盒的果食分装给他们,这是一年来“上帝”赐给我们的礼物,此时我们一起尽享丰收的乐趣。
每每拿起手中的笔,调那些尤如宝石一样灿烂的岩彩颗粒总能让我眼前浮现儿时对花的记忆。我的画板,就是我儿时的庭院。我手中的笔如春风吹拂,扫起那些飞舞的花。让我重拾儿时花朵盛开的回忆,调好后的岩彩泼洒出儿时雨水载着花瓣流趟的瞬间。我用手中的工具伴着儿时对花的朦胧记忆,或堆砌、或刮掉、或流趟......在画板上反反复复地做着加加减减的游戏。画的基调和主题也就在有意无意中蒙生,此时我开始反复找那些阳光,那些花束,那些春、那些夏,那些花与我的私下心语。我抓住儿时对花的朦胧瞬间,和儿时对花神的崇拜,还有那些儿时在花丛中戏耍的时光。在画室周围各种鲜花的影响下,我采用我习惯用的油画技法,溶进了敦煌壁画的技法,在板上画上自己的朦胧花语...
我学的专业是油画,有一定油画功底。又通过敦煌的采风,来吸取祖先绘画的精髓。我们之所以“大漠寻源”也就是为了追寻岩彩的历史风韵,岩彩源于中国,也是中国的本土文化。我尽力让我画的岩彩画溶汇了本土性、民族性,和中西方绘画特点。充分表现了岩彩的材质美感。我利用它宽范的表现魅力,充分发挥他色泽鲜艳,晶莹剔透的材质魅力。运用中西方的绘画表现手法,给与当代人一种全新的视觉体验。我将自己朦胧的回忆,运用写意.印象绘画及抽象的手法充分将花的阳光,花的魅力向世人充分的展现出来。我所表现的画面不是具象的某一种花,他是我童年回忆的梦中花,也是我源于对现实生活中花的写生的提炼。
我融汇吸收了莫奈的印象色彩和凡高对绘画的激情及敦煌绘画技法....我的绘画是东西方的绘画技法和色彩运用两者结合的统一体。使画面上呈现出了一种全新的交融和再现及审美情趣。
我喜欢岩彩最重要的是喜欢它那粗粗的颗粒,这是岩彩区别其它颜色的材质美感特性.在我的画面上,我以厚画法为主,充分利用岩彩的颗粒和材质的厚重感画出我心中花的轻盈.秀美.....
我通过用矿物质材料做为绘画语言和当代绘画进行全新的链接,体验岩彩艺术延展性及岩彩艺术的包容性。即东西方文化的交融和岩彩艺术的民族性及世界性,同时进行以当代的艺术绘画语言赋予岩彩新的艺术生命尝试。我在岩彩绘画的创作过程中体验到材料本身的质感美和色彩美,也享受绘画制作的过程美,达到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的愉悦和艺术美的享受。
我不自主的走进了振兴民族绘画的行列里,同时将绘画和儿时的朦胧回忆及即兴的情感交融在一起.这是一个画家梦的追忆,也是对生活中美的追求和向往。
作者:李迎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