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今日为大家分享作品《威尼斯-人潮》,此作为近期樊枫回顾去年客居威尼斯小城所绘新作。
【作品分享】
威尼斯-人潮 138cmx69cm 2017年
【局部图】
【名家艺评】
樊馆长关注的视角总能把观众抓住,这是作者除了表达自己的思想之外,也关注如何对现代城市生活表达出一种感受。同时让生活在城市里面的人对这种生活环境表达出兴趣,看社会发展的城市背后对整个城市所寄予的一种期待。毕竟城市在发展,城市在发展中也会遇到很多的问题。一方面我们看到樊枫馆长在城市题材的水墨表达当中,透露出人文关怀,更重要的部分能够感受到他得心应手的表达,通过笔墨语言表达出一种全新的审视,反过来观众也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更加热爱我们生活的城市。
——徐勇民(湖北美术学院院长)
节选自“怀城·樊枫作品展学术研讨会”纪要实录
【诗歌分享】
《威尼斯》
1912年
作者:阿赫玛托娃
翻译:晴朗李寒
金色的鸽巢筑在水边,
水流温情脉脉,碧波粼粼
咸涩的微风渐渐抚平
黑色的小船划出的狭窄的水痕
人群中有那么多温柔的、古怪的面孔
每间店铺中都出售鲜艳的玩具
绣花枕头上是读书的狮子
大理石柱子上也是读书的狮子
恰似在一幅古老、褪色的油画之上,
幽兰的天空渐渐冷却……
但在这样的狭窄中不觉得拥挤
在这样的潮湿酷热中不觉得窒息
赏析:
这首《威尼斯》是诗人晴朗李寒翻译整理的阿赫玛托娃诗集《午夜的缪斯》中少有的景物诗。不仅如此,诗中“金色”,“鸽巢”,“温情”“温柔”这样光亮、温暖的字眼密集出现在她的诗中,也是鲜见的。
提到威尼斯,我们自然会联想到“水上城市”“桥之城”“文艺复兴重镇”这样的称谓以及迷人的古韵风情。阿赫玛托娃曾自述说:“1912年,我游历了意大利北部(热那亚、比萨、佛罗伦萨、博洛尼亚、帕多瓦、威尼斯)。意大利的自然风光与建筑艺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如梦如幻,会使你终生难忘。”的确,我们也有过类似的感受:譬如经常能够从某些传统或古典的印迹中找到一丝心灵慰藉。但从某种角度而言,威尼斯的象征意义又大过它的现实真实。对于外来游客,尤其对于一位有着浓郁忧患气质的诗人游客而言更是如此。阿赫玛托娃笔下的《威尼斯》不仅仅是优美风情的描述和赞美,更有一种历史的与现代的、眼前的和内心的——整体审思与比较意味,诗情画意的背后隐藏着某种徘徊和不确定感。
第一节中金色的鸽巢,温情的水流,绣花枕头,大理石柱,以及那些闲适的表情,所构成的安逸氛围,的确会让人恍然间“真的”脱离了自己日常所熟识的现实环境一般。眼前景毕竟是真实的,它的真实几乎可以消解一个人的斗志,似乎一颗习惯了执拗的心也要就此松懈下来。但我们整体读下去,仍会体味到那份安静惬意中隐隐浮现的失意和落寞情怀。从第二节开始,平静的描述中那“古怪的面孔”、“鲜艳的玩具”就开始显出某种反差,尤其第二节后两句的有关“读书的狮子”,她用了“是,也是”这样的句式,透露出某种轻微的疑惑和排斥。作为一个追求超越平庸且有着忧患意识的诗人,于眼前景是矛盾和犹豫的,两种思维做着对抗也相互在试图说服。虽然作者有着这样的纠结,但也并不十分抗拒眼前这份舒适,于是在最后,她一方面冷静地将眼前一切比喻为一幅“褪色的油画”,另一方面又以略带无奈的口吻补充说“在这样的狭窄中不觉得拥挤,在这样的潮湿酷热中不觉得窒息”。
诗文内容源自网络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