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随着初冬惭深的脚步,2017年秋季拍卖会,即将在各大拍卖公司拉开序幕。笔者从众多重要拍品当中,发现了一件极不平常的特殊拍品,它就是今秋即将登上北京匡时大拍夜场的拍品:成亲王全临《淳化阁帖》。
2017北京匡时秋拍拍品《成亲王全临淳化阁帖》
一、《淳化阁帖》的历史源流和崇高地位
《淳化阁帖》,又名《淳化秘阁法帖》,是我国最早的书法丛帖,有“法帖之祖”的美誉。
众所周知,中国书法史上的高峰,无疑是晋人书法历南北朝、隋唐五代直至宋以前,存世墨迹已极稀少,世人罕能见到。宋太宗赵光义承袭太祖偃武修文,刻意搜求,获得历代古人书法真迹,藏于皇宫淳化密阁,翻刻拓印成册,即《淳化阁帖》。
宋太宗赵光义酷爱书法,终身临帖不辍。朱长文《墨池编》说:“太宗方在跃渊,留神墨妙,断行片简,已为时人所宝”。赵光义十分崇拜王羲之。时常练习王羲之书法中庸和谐,不激不厉,尽善尽美之境。米芾称他的书法:“真书达到很高的境界,草书已入三味,行书则无人可比,飞白简直堪称入神”。淳化年间,宋太宗建立了一个书阁,专门收藏各种书帖墨迹,史称“淳化阁”。淳化三年(992年),他将阁中所藏汉、晋、唐各代书札名迹,命侍书学士王著编辑目录次序,标明法帖,临摹刻板在枣木版上,共十卷,计入103人法书,420帖。其第一卷为历代帝王书,其第二、三、四卷为历代名臣书,其第五卷是诸家古法帖,其第六、七、八卷为王羲之书,其第九、十卷为王献之书。成就了历史上的第一法帖《淳化阁帖》。
《淳化阁帖》是我国历史上最早一部汇集各家书法墨迹的汇帖,将宋以前书家名作一网打尽。《淳化阁帖》除了介绍“二王”的书法,还把魏钟繇和晋名家的书法进行了一番探寻、比较。另外,它比丰碑巨碣的拓临更加方便,可以容纳较多不同形式的书体面貌。受当时时代的影响,帖中楷书的成分很少,大多是“稿本”,摹勒逼真,精神完足,一向被誉为诸家法帖之冠,后世法帖受它的影响很大。
《淳化阁帖》卷首标题使用“法帖”字样,故称为法帖的鼻祖。《淳化阁帖》的出世,带动了中国绵延千年的刻帖与仿帖风气,并在书法界形成了与“碑学”相抗衡的“帖学”。它对我们书体流传,尤其对宋代行书的发展,确确实实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然而,由于宋仁宗庆历年间宫中意外失火,《淳化阁帖》原版不幸全部焚毁,故后世书家见者甚少,只在宋以后的历朝历代文化精英阶层,保有深入的探究和着意传承。正是由于《淳化阁帖》的散失,致使这部我国最早的汇集各家书法墨迹的法帖,存世原貌极其稀少而罕见,尤其其中3卷是摹刻王羲之书迹的专卷而被视为无价之宝。
二、乾隆《钦定重刻淳化阁帖》的历史渊源
《淳化阁帖》原版毁失后,宋太宗赏赐各位臣子的祖刻本也就显得非常重要。加上祖刻本数量原本有限,早期的官拓本又十分稀少,只有位登中书省与枢密院两府的大官,才能够得到官赐法拓本一部,所以,早期的《淳化阁帖》官拓本也非常珍贵,当时世人非常重视。清康熙时期,宫廷内府曾收藏有宋太宗赏赐翰林学士毕士安的《阁帖》法拓本。乾隆三十四年(公元1769年)《钦定重刻淳化阁帖》即以此为底本,历时三载,于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春,将所摹刻的144块帖版,嵌于圆明园之长春园中的蕴真斋廊壁24间回廊之中,因收藏此帖刻石而更名“淳化轩”。
乾隆《钦定重刻淳化阁帖》折式装帧,函装共十册。浓墨擦拓,檀香鸡翅木做封面、封底。黄色撒金册页引首和收尾。帖前有乾隆三十四年二月六日御笔序文和“寓名蕴古”题字。冠以『钦定』二字。帖尾刻『乾隆三十四年岁在己丑春二月奉敕校正宋淳化阁帖初摹勒上石』篆书四行。由于《淳化阁帖》是“奉圣旨模勒”,它刻成后,起初无人敢于擅自翻刻。
1860年,英法联军焚毁圆明园,毕士安底本与乾隆《钦定重刻淳化阁帖》刻本一起被焚。至此,已没有一部完整的祖刻本和法拓本存世。目前,内容较为完整、年代较久的一套《阁帖》,分别由美国弗利尔博物馆和上海图书馆收藏。
三、成亲王书法成就及《临淳化阁帖》探考
成亲王永瑆(1752年-1823年),号少厂,乾隆帝第十一子。清朝著名书法家。乾隆十七年二月初七出生,其生母为淑嘉皇贵妃金佳氏,大学士傅恒之女,即乾隆原配孝贤纯皇后的亲侄女。史记“永瑆幼工书,高宗爱之,每幸其府第。” 杨翰《息柯杂著》谓:“王得窥内府所藏,而自藏又甚富,故书法大备如是,大抵皆从帖中问津,未深究古碑耳。”礼亲王昭梿《啸亭杂录》谓:“永瑆幼时握笔,即波磔成文,少年工赵文敏,又尝见康熙时内监。言其师少时犹及见董文敏(董其昌)用笔。惟前三指握管,悬腕书之,故王广推其语,作拨灯法。”成亲王永瑆书画造诣在世时被广为追捧,与翁方纲、刘墉、铁保并列为“乾隆四大家”。
《中国书法鉴赏大辞典》收入成亲王永瑆的楷书作品《临欧阳询楷书轴》,今藏天津市艺术博物馆。评者谓其掺入赵孟頫的娟秀与俊逸,更显得“温文尔雅,循规蹈矩”。其《楷书立轴》,刊于日本《明清书道图说》。成亲王永瑆《临淳化阁帖》(共十卷,见北京翰海2013年9月14日,翰海第82期四季拍卖会), 钤印为“皇十一子,诒晋斋”等,款识为“乾隆五十二年六月七日临三山殿东村宋榻本皇十一子,余临此本时方学松雪佶体规模阁帖用笔一依赵法,己酉后临一遇则取华亭笔意也辛亥五月。”与北京保利2015年春拍的《金刚般若波罗密经》为同一时期作品,印章也完全一致。同为北京市文物商店旧藏。其书法用笔俊逸,结体疏朗,风格典雅。行草书亦纵逸深厚,颇具风采。
对于铃印为什么只署皇十一子,而不是成亲王。据考,乾隆三十四年钦定重刻淳化阁帖之时,永瑆刚17岁,刻成于三十七年,永瑆20岁。临淳化阁帖为乾隆五十二年,即35岁。他于乾隆五十四年被封为成亲王,谥号哲。之前书法作品皆留铃印“皇十一子”,之后书法作品才落款成亲王。
综合“王得窥内府所藏,而自藏又甚富,故书法大备如是,大抵皆从帖中问津,未深究古碑耳”所说,结合成亲王《临淳化阁帖》落款可知,所临《淳化阁帖》应为毕士安的北宋“初拓赐本”,而非乾隆《钦定重刻淳化阁帖》。
四、书法泰斗亲临阁帖的价值要点
历史上临过《淳化阁帖》的书法家,皆为时代偏早且声名卓著者,如元代最著名的书法家赵孟頫“研习六年而得正果,其书法成就堪称元代第一人。” 明代董其昌的书法园劲秀逸,平淡古朴,力追古法。盖其生平多临《淳化阁帖》,使其综合了晋、唐、宋、元各家的书风,自成一体,其书风飘逸空灵,风华自足。古人所临淳化阁作品虽不系统,亦在当时已“名闻外国,尺素短札,流布人间,争购宝之。”(《明史·文苑传》)。纵览古今书家,得以亲见《淳化阁帖》并临习之,无疑是难得的幸运和人生罕事。
成亲王作为皇族王爷,崇文爱墨,精于书法,曾书写裕陵圣得神功碑,作《拨镫法》,论悬腕作书之法。因皇太后赐陆机《平复帖》,遂名藏书处为“诒晋斋”,另有“看云阁”、“听雨屋”等所藏,多宋元旧刻秘籍,宋元代的书画为一时之冠。曾题诗“锦轴牙签富自夸,深居也说积书家。空巢未肯从东野,拈买犹须叹浣花”。探析成亲王《临淳化阁帖》价值要点,必须首肯三个方面:
一是阁帖自古孤本难见的历史价值。1994年,佳士得公司曾组织中国古代书法拓本拍卖专场,拍品中有大收藏家李启严收藏的《淳化阁帖》祖刻本四卷。安思远对此前后追踪了8年,能够收集四卷祖刻本,他一手拄着拐杖,一手捧着酒杯,兴奋之情溢于言表。
同一时间,长期致力并关注《淳化阁帖》动态的书法大家启功先生,得知《阁帖》拍卖的消息后,心情一时难以平静。得知安思远拍得《淳化阁帖》,遂托人动员他带此帖到中国展出。老先生当时并不敢奢求它们回归,只希望能在有生之年见上一面,则死不瞑目。
1996年3月,时为国家文物局外事处处长的王立梅,赴美参加“中华文明五千年文化艺术展”的谈判。王立梅通过各种关系找到安思远,并转达了启功先生的愿望。看到四卷《淳化阁帖》时,王立梅激动万分,小心洗手,屏息静气地一直翻阅到最后一页。1996年9月,安思远如约携四卷《淳化阁帖》到故宫博物院展览。启功和国内一批顶级专家对四卷《淳化阁帖》进行了专门鉴定。
2002年5月份,上海博物馆经过多次交涉。最后请与安思远交好王立梅出面,安思远指出,《淳化阁帖》日本人的出价是1100万美元。2003年4月,经王立梅再次赴美洽谈,安思远以450万美元转让予上海博物馆,在中国名噪一时。
综上所述,成亲王全临《淳化阁帖》,从另一个侧面反应出弥足珍贵的历史价值。
二是研究传承补充史实的文化价值。《淳化阁帖》是公认珍稀孤本。其散临册页及其以后的各种法帖,是宋至清代书生习书所使用的主要范本,对中国北宋以后的书法艺术创作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成亲王临阁帖时间为1788年,当时圆明园仍保存着毕士安祖刻本。成亲王当时既未封王,也未成名,所临摹阁本并未引起足够重视。谁能料到成亲王1823年去世后的短短37年,也就是他临摹淳化阁帖后的78年,英法联军一把大火,将圆明园及其万千珍贵文物付之一炬,让中华文化的传统瑰宝《淳化阁帖》从此永别人间。
三是书法大家宏大笔墨的经济价值。成亲王的书法地位,在中国书法史上早已有了定论,其作品在各大拍卖场和收藏大家的手中履见不鲜,价格动辄上百万元,其中与此阁帖同一时期临摹的心经作品,规模不及此帖的十分之一,却在保利拍卖达到300多万元。
来源:2017-11-17凡夫艺术与财富艺术与财富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