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格物致美”——2018西海生活美学高峰论坛回顾,现已完成两期,通过美学大家的精彩演讲,使我们能够从当代艺术的视角,了解到美学、审美对于日常生活、器物和以茶文化为代表的传统生活方式的影响。而谈到茶,我们很难绕开在中国数千年的茶文化历史长河中,那个最为灿烂辉煌的时代——宋朝。从本期开始,我们将分两篇刊登,由台北故宫博物院研究员廖宝秀在2018西海美学论坛上所作的《宋代茶器与茶事之美》专题演讲实录,以飨读者。
「本期导读」:
在宋人的点茶二字背后,为什么会有如此复杂的备茶流程和茶器应用?
能被苏东坡写诗批评的小龙团,究竟有多珍贵?
一张纸都能让宋人玩出雅致?那些藏在花笺和茶器背后的秘密
大英博物馆藏北宋汝窑葵口盏托
主讲人:廖宝秀,故宫博物院古陶瓷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前台北故宫博物院研究员。
西海美学论坛专题演讲现场
1
点茶 | 龙团 | 对蝶花笺
我们知道,宋代的饮茶文化是在唐和五代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宋代朝廷在福建建安设立了北苑贡茶所,朝廷和民间饮茶风气很兴盛。当时饮茶主要是以片茶和草茶为主,片茶就是我们今天所讲的饼茶,草茶就是散茶、茶叶。主要的吃茶方式是末茶点茶法,士大夫文人都有饮茶相关的诗作、专著。譬如说主要的茶书有蔡襄的《茶录》、宋徽宗的《大观茶论》、审安老人的《茶具图赞》等。
审安老人《茶具图赞》中的十二件茶具
宋人的吃茶方式,以饼茶为例,饮用前要先敲碎,然后放到茶碾上再把它碾碎。而草茶(散茶),就要用茶磨对其研磨……这两种都要将其筛箩过,筛得更细的茶末才能使用。有了好的茶末,会收纳到茶末盒中,当然在点茶的时候,从茶末盒舀茶末到茶碗,这种方法已经跟唐代不一样了。
点茶步骤
汤水从茶瓶注落下来,滴注这个动作叫做点,所以宋代的吃茶方式叫点茶。日本到今天也是叫点茶,因为他们要从茶釜里舀水注入茶碗,然后再用茶筅搅拌茶末。宋人饮茶的时候把茶盏放到茶托(盏托),所以举茶时一定是茶碗、茶托一起。
南宋林庭珪·周季常《五百罗汉图》中的点茶、吃茶场景
宋代进贡到宫里面的小龙团,需通过银模具制作。《北苑贡茶录》里贡茶银模,有方形,海棠叶叶形等……其中,圆形的就称为团茶、月团,方形的称为方銙,花形的称为花銙。小龙团是圆形的云龙纹银模、银圈。上好的龙团茶除了进贡给皇帝、皇家品饮之外,大龙团茶偶尔会赏赐给王公近臣,而一般人则无缘品嗜。所以蔡襄在庆历年间(1041~1048年)为皇室创制了小龙团后,招致了苏东坡的诗文批评。“君不见武夷溪边粟粒芽,前丁后蔡相笼加。争新买宠各出意,今年斗品充官茶”。
《北苑贡茶录》,制作小龙团所用到的银模
欧阳修在他《龙茶录》的《后序》里面提到:“茶为物之至精,而小团又其精者,录序所谓上品龙茶是也。盖自君谟始造而岁贡焉。仁宗尤所珍异,虽辅相之臣,未尝辙赐。惟南郊大礼致斋之夕,中书、枢密院各四人共赐一饼……”
小龙团
他说宋仁宗对小龙团尤所珍惜,虽然贵为宰相也未尝得到赏赐,只有在南郊大礼的时候中书枢密院各四人共赐一饼,也就是四个人分一个饼。一直到嘉祐七年,才开始每个人赏赐一饼。所以我们知道,宋代的这种小龙团饼茶,是相当珍贵。上世纪八十年代台湾吴振铎教授在茶叶改良所,根据宋代文献仿制出了小龙团,其实就像我们今天的小普洱茶一样的,只不过龙团上面印了云龙纹。
台北故宫藏《宋仁宗坐像轴》
《茶录》作者蔡襄(1012~1067),为宋代书法四大家之一,做过福州知事,负责监造小龙团进贡。宋仁宗的时候,皇上想知道茶是怎么做的,所以他就写了《茶录》详细介绍,其上篇是论茶,下篇是论器。
蔡襄《茶录》拓本(局部)
《茶录》上篇论茶,分色、香、味等部分。还涉及到具体步骤,如点茶之前要先预热茶盏,然后点茶,“茶少汤多则云脚散,汤少茶多则粥面聚”,非常严谨。
《茶录》点茶部分
宋代的团茶、饼茶,当时都把它压成圆饼状,所以苏东坡在写给他朋友的《致季常尺牍》(《一夜帖》)中,提到了“团茶一饼”。而《思咏帖》,是蔡襄在皇佑三年(1051)离开杭州的时候写给他朋友冯京的一封信,其中出现了“大饼极珍物,青瓯微粗”的语句。唐宋把茶盏又称为茶瓯,"青瓯”就是青瓷茶瓯,而大饼就是北宋早期的大龙团茶。从这封信里面提到的茶和器来看,我们可以知晓风雅的宋人是非常讲究生活品位的。
苏东坡《一夜帖》
台北故宫藏蔡襄《思咏帖》
使用的是对蝶纹花笺
平时看书法展览及图录,很难欣赏到除书法外信笺上那些暗藏的雅致。去年台北故宫有一个宋代书法及花笺特展,利用特殊照相技法将花笺上的纹样清楚呈现出来。展出了各种隐藏在宋人书画背后的花笺纹样,其中就有蔡襄《思咏帖》用到的对蝶纹花笺。对蝶纹是中国古代传统的装饰纹样,常见于陶瓷器、织品、信笺等器物上。大家熟知的定窑器和越窑秘色青瓷,均有对蝶纹样出现。
北宋定窑对蝶纹盘
宋越窑划花对蝶纹盘
台北故宫藏的另一件北宋薛绍彭(1048~1085)《元章召饭帖》,也提到了有关密云小龙团的内容。“元章召饭,吾人可同行否,偶得密云小龙团,当携往试之。晋帖不惜俱行,若欲得黄筌雀竹,甚不敢吝,巨濟不可使辞。绍彭又上。”由此可见团茶到北宋晚期,已不是“不可得之物”了。我们再仔细观察这个信笺,砑花粉笺上带有青铜器插梅花的纹样,这同样是宋人雅致生活的体现。
台北故宫藏薛绍彭《元章召饭帖》,注意其中部的铜鼎插花
2
茶事雅集
宋人的大小雅集中,茶事是不可或缺的一项。两三挚友,或谈书作画,或啜茗点茶。刘松年《撵茶图》,画作内的书写者传为怀素,不仅有朋相伴,旁边还有两位事茶者在备茶。
台北故宫藏刘松年《撵茶图》
这幅《撵茶图》为我们提供了有关宋代茶器及茶事活动的重要参考,近处的事茶者用茶磨碾茶,他的右手边有一个碾出茶末后可以清扫的茶帚。而远端侍茶者拿着茶瓶在点茶,手边放着茶筅,以往的画作中很少能看到茶筅的描绘。另外还有茶巾、风炉、茶碗、朱漆茶托,以及一个玳瑁的茶末罐。
《撵茶图》备茶部分(局部)
元代时期,日本东福寺从中国定制了很多的瓷器和一些生活用器,运载这些器物的商船从宁波出发,结果航行到韩国新安的时候沉没了……后来从沉船里打捞出来二万多件中国各地窑场的瓷器如建盏、龙泉窑青瓷茶盏、茶托、花器、香具等等和其他用器,其中就包括了和《撵茶图》中那件很相似的茶磨。
韩国新安沉船考古出水的宋元时期石磨
谈到日本,其京都大德寺藏的《五百罗汉图》,原来共有一百幅,每张五个罗汉,是在中国宁波画的,少量在美国,八十二幅在大德寺。里面备茶和吃茶部分的茶器展示也十分丰富,能够看到茶盏、盏托、茶瓶、茶末盒等茶器。
在备茶图内,展现了茶碾、茶臼等制作茶末的工具,以及装炭的风炉,和手持茶瓶接水的人。画中茶盘上的茶末盒,与南京出土的一件漆盒非常的接近。另外,其也与吕大临墓出土的茶末盒非常接近。今天日本拿来装茶末的器物造型,跟宋代也是相去不远。
备茶图在茶器细节上的考据描绘,均可于现实中找到对应
而吃茶图中,可以看到一位侍者正在帮这个罗汉点茶,他左手拿着一个茶瓶,右手拿的则看起来很像茶匙。这幅画2000年在京都国立博物馆展览的时候就有日本学者问我说,“有人说这个可能是世界上最早的tea bag——茶包,您怎么看法?”。我认为这个应该就是蔡襄《茶录》里面所讲的茶匙,是用来击拂打茶用的,类似于我们今天打蛋花,可用匙、可用筷子。在唐宋的时候都是用茶匙,所以我认为它是一个竹制的茶匙,只是把它漆上红色而已。另外,我们可以看到他们都是手托朱漆茶托,形成红配黑的搭配。无论是红配黑、还是黑配白,这些颜色上的对比,都是宋人审美的体现。
《茶录》讲述茶匙部分(红圈)
台北故宫的《十八学士》图,同样是一幅很好地展现宋代茶事和茶器的作品。此画并不是宋徽宗所作,只是明人的仿作,可它也很如实地把宋代的茶碗和茶托描绘出来。另一版本的《十八学士图》,通过茶叶罐的形制,也很容易判断出是明代仿的。
台北故宫藏宋《十八学士图轴》
《十八学士图》的故事来自于唐太宗宴请十八学士,这些学士聚在一起,会听音乐、喝酒、品茶、赏书作画。画面里桌上的器皿描绘得非常精细,需要注意的是,当时很多酒盏、酒盏托在今天偶被当成是茶器。
《唐十八学士图卷》中出现了大量的茶器和酒器
实际上,酒盏托中部有个高出来的台面,所以又叫酒台子、台盏。当然我们现在很多人把这个造型新制作成茶托,其实也没有问题,只是在宋时它的规制很严格,茶是茶,酒是酒。
宋代白瓷酒台
宋代定窑茶盏托
传宋徽宗所作的《文会图》,即使它不是徽宗本人亲笔,也属宋院画范畴。这画中有侍者在备茶、备酒,出现的器物有酒注、温碗等酒器,也有搭配青、白瓷茶盏的黑漆盏托,及茶瓶、燎炉(方形风炉)等。
《文会图》备茶部分(局部),红圈内为燎炉
北京故宫藏的《春游晚归图》也是一幅涉及到茶事的画作,当时宋代文人常常聚会,而画面中表现的正是文人聚会结束后返程的情景。其中我们能够发现有人扛着凳子、椅子,还有茶笼,茶笼里面应该放有很多茶器或者饮食用器。如果再仔细观察,画中还有人扛着带有余火的风炉,这方形风炉和《文会图》内那件放置汤瓶的极为相似。
《春游晚归图》(局部),红圈内为燎炉
除传世画作外,宋代墓葬中的壁画和砖雕,也是我们了解宋代茶事和茶器文化的一个很好途径。河南登封北宋绍圣四年(1097年)李守贵墓壁画《奉茶图》,画中两位北宋的侍女正在点茶、侍茶,桌上有叠起来的茶托,还有两个茶末盒。其中一人正拿著茶则从茶末盒里面舀出茶末到茶盏内,准备点茶……
李守贵墓壁画《奉茶图》,两位侍女正在备茶
*本文摘自2018西海美学论坛
《宋代茶器与茶事之美》专题演讲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