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收藏系列之 “龙泉青釉瓷”
龙泉青瓷在中国陶瓷史上举足轻重,其名海内外皆知,北宋时,在浙江省南部龙泉地区,与福建省相邻,境内丛山耸峙,溪河纵横,瓷土品质优良,藏量丰富,由于森林茂密,窑材充足,外加运输方便,自然条件十分优越。
从考古发掘及有关资料显示,在瓯江两岸及松溪上游,已发现历代龙泉窑址200多处,它们分布在龙泉,丽水,庆元,逐倡,云和等县,方圆二三百里,龙泉窑从北宋早期开始,到南宋进入鼎盛期,发展迅速,窑系众多,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也是十分罕见的。
龙泉瓷在北宋早期,产品由于受到越窑,瓯窑,婺州窑影响,烧制特征与三窑接近,胎体粗厚,釉色淡青,这是龙泉窑青瓷初烧时的特点。
到北宋中晚期,龙泉青瓷发展较快,釉色逐渐从淡青变为青黄,造型厚重规整,釉面肥润,除素器外,一般采用刻,划工艺,刻花刀法犀利,粗犷豪放,划花精细纤巧,线条细如发丝,如水波纹,花叶的经脉,刻划十分细致,纹饰有各类花卉,云纹,游鱼,飞雁,水波,细婴等,产品以碗,盘,壶,杯,瓶,尊为主。
到了南宋。龙泉青瓷进入鼎盛,由于南宋建都临安,全国政权经济中心南移,人口大增,北方瓷窑由于金人入侵和破坏,唐-----五代曾盛极一时的越窑逐渐凋零,龙泉青瓷取而代之,产量大增,又因为龙泉窑外销所需,因此促使龙泉瓷窑全面快速发展。
龙泉青瓷的釉料有二种,石灰釉(北宋)和石灰碱釉(南宋),石灰釉高温粘度低,釉薄易流淌,透光性强,硬度较高。而石灰碱釉粘稠,釉厚不易流淌,石灰碱釉的发明对青瓷而言在使用上是一大改进。
南宋中期烧制成著名的粉青釉,以及南宋末年至元初烧成的梅子青,是龙泉瓷的二种最佳呈色,粉青属石灰碱釉,釉呈失透状,其色青绿粉润,釉面好的如玉一般,而梅子青胎薄釉厚,青翠瑩润,其色深沉。
宋代龙泉瓷其胎有灰白胎,黑胎(灰黑)二种,但大部分为灰白胎,南宋有一种黑胎青瓷,釉色有粉青,月白,米黄,开大小不等片纹,底足切削工艺,与南宋官窑相似,属于龙泉仿官窑之器,一般人容易把这两种器物混为一谈。
南宋龙泉在质量上比北宋提高,器物造型淳朴,器底很厚,圈足矮宽,品种丰富,纹饰不多,大多以造型及釉色取胜,艺术风格有明显变化,器型有琮式瓶,贯耳瓶,玹纹瓶,双耳瓶,璠龙瓶,鼎式炉,鬲式炉等为主。
南宋龙泉瓷胎薄釉厚,胎体灰黑,俗称“铁骨”,釉色青黄,多开片,部分器物口沿也露出紫色,圈足呈黑色,也有“紫口铁足”之特征,与官窑器相似,与郊坛下官窑有许多相同之处,可谓工艺一脉相连。
梅子青釉是南宋龙泉瓷的一大特点,釉色尤如人工制作的青玉,色调可比翡翠,是青釉瓷色中最佳代表,施名中外,南宋龙泉瓷器型丰富,除碗,盘,瓶,壶,尊,渣斗等日常用具,还有水注,水盂,笔筒,各式香炉,香薰,以及仿青铜,仿玉器的投壶,鬲,琮之类及一些摆件,造型优美,制作规整,是龙泉瓷中不可多得的佳器。
龙泉窑烧造时间很长,从北宋开始,南宋,元,明直至清初一直烧制,产品种类多,数量大,但各个时代各具特点,须分开鉴别。
元代龙泉青瓷由于外销需要,生产规模更大,比宋代扩大数倍,根据考古发现,在松溪上游及瓯江两岸有元代窑址200多处,但器型上一改宋代小巧纤细的风格,器物一般高大,胎体厚重,产品除日常碗,盘外,创新品种有高足杯,菱口盘,荷叶盖罐,凤尾尊,环耳瓶,产品质量不如南宋,胎质粗糙,釉面光亮,但也有精美产品,釉色温润如玉,刻,划,雕塑工艺运用在器物上,别有一番韵味。
元代龙泉瓷普遍带有花纹,印花有阴,阳之分,纹饰丰富,有云龙,飞凤,双鱼,龟蛇,莲瓣,荔枝,仙桃,吉祥,杂宝,还大量运用文字,如“八思巴”文及汉字“金玉满堂”,福,寿等,在花样纹饰上超越前朝,各有千秋,现代仿品很多,地摊上随时可见,但仿品釉色没有古瓷那种韵味,造型呆板,开片不自然,圈足有别,刻,划,印花虽然也有,线条不流畅,纹饰不突出,器物上人为作旧痕迹明显,仔细观察,即可断代。
作者:瓷器鼻祖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