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青花之演变(一)
青花是一种以钴料为发色剂,在瓷胎上用毛笔绘制图案,再罩上透明釉,在高温下一次烧成的釉下彩工艺。青花瓷也是我国使用最多,流传最广的瓷品之一。在国内外享有盛名,被称为中国的国瓷。
由于钴土矿是一种含氧化锰,三氧化二铁,氧化钙的复合矿物。钴土矿中的钴含量较分散,变动在2-9%之间,经过选拣处理可提高钴含量,再经过炼制加工可获得青花的色料。青花所呈现的兰色,並不是单一的氧化钴起作用,而是由于钴,铁,锰综合形成的色调。其中如果钴,铁,锰,铜等元素的比例以及色料中所含的硅,钾,铝,钙,钠,镁比量不同,都有可能影响呈色的色调。
我国历代瓷器中,不同时代使用的钴矿矿源不同,色调也不同。由于釉料的成分以及高温下釉的性质,如粘度与流动也会影响着色效果。国产钴料与从波斯引进的钴料,由于其中铁与锰的比例不同,也直接影响到青花瓷的呈色。
从目前考古资料证实,我国最早的青花瓷应该是唐代。1975年扬州唐城遗址出土了青花瓷枕残片,枕面上绘有菱形轮廓线,用的就是兰彩。1983年扬州唐城又出土了一批青花瓷片,青花纹饰鲜艳並有晕散,在青花色浓处还可见黑色小斑点,纹饰有花草,流云,还有动物,人物,如意云头形卷云纹,团花纹,宝相花等。
近年来,河南洛阳墓中出土的唐代青花罐整器,以及民间流传的唐青花马,骆驼,摆件,碗之类逐渐增多。经研究这些早期青花大多与河南巩县唐代窑址里发现的唐青花残片相同。从瓷片胎釉化学成分,工艺性能以及烧成温度等测定,应该都是由唐代巩县窑烧制,并且唐青花采用的含钴料与唐三彩直接有关。
到了宋代,青花是否存在?从浙江龙泉城南北宋金沙寺塔基里,1957年2月出土了十三块青花残瓷片,经拼接应该是碗,盘之残片,青花纹饰绘在碗外侧,形如一朵盛开菊花,花瓣叶荿。然而青花瓷在宋代已开始批量生产,作为民用品的一类,器型较多,所绘图案较唐代有很大提高,再不是单一的点线以及简单纹饰,花鸟,人物造型,花卉,山水以及诗文並用。
到了元代,青花瓷更趋成熟,以景德镇窑为代表的制瓷业,有了飞速发展。当时除景德镇外,还有云南建水窑,玉溪窑也生产青花瓷。
元代在云南玉溪与建水窑使用的青花釉料,是由胎泥加石灰与草木灰配成的。由于釉中含不到1.5%的氧化铁,在还原气氛下,釉面呈青黄色泛灰。元代云南二窑青花所使用的钴料取自于当地钴土贫矿,由原矿经过粉碎研磨再加釉料配制而成。建水窑色料加入量比玉溪窑多,因该二窑青花所用之钴料氧化锰含量较高,而三氧化二铁含量也较高,因而青花呈色深兰偏黑,而烧造温度一般为1240度和1210度左右,都属于生烧。云南玉溪,建水二窑在元代所制瓷在器型上有相同之处,但绘画水平简单,其工艺,烧造以及制作水平方面都比不过同期的景德镇窑。
作者:瓷器鼻祖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