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中国元素压倒中国现实"概念的危害性
韩妙第
日期:2012年07月16日
注:“易英:中国元素压倒中国现实”原作者:徐嘉文
"中国元素"仍处被支配阶段
搜狐文化:前一阵成都双年展的当代艺术展吕澎先生以“溪山清远”作为主题,张晓刚的《红梅》打破大众对他作品的视觉习惯,运用传统因素对艺术创作方式进行了新的探求。当代艺术从19世纪末开始,经过漫长的西学过程,到现在开始重新对传统文化的审视与精神气质的回顾,是不是意味着中国当代艺术的又一个新阶段?是不是有点类似西方文艺复兴时期对希腊罗马艺术的重新审视?
评语:
问题提的不对,就会令被问者误入误区。所以,提问的质量很重要。简而言之,会提问题吗?拿吕澎的“溪山清远”为提问的话题切入口不仅仅显得外行,更为深刻的因素是这个提问与本文的标题没有必然的关联。所以,瞎问的碰上了瞎回答的。其结果就是驴唇不对马嘴般的鸡同鸭讲。
易英:不能这么说吧,近十年来中国的艺术出现一个变化,采用中国的元素比较多。80年代受西方现代艺术的影响,90年代中国尤其在经济、文化进入全球化的体系里面。在全球化的体系里面我们看到大量的中国元素这样一个变化,很多人认为是艺术发展的一个积极的现象。其实不是的,其实在全球化的分工里面我们是被支配的。中国没有全球话语主导权,而是中国的中国文化,第三世界国家的第三世界国家文化,而西方国家们占主导,他们叫全球文化。这反映出中国在目前的文化格局里面,既不能超越传统文化,又不能超越西方的主流文化,但这个情况比较复杂也存在很多争议。就好像全球的经济一样西方还在制定游戏规则,中国只能按照他们的游戏规则来进行经济活动,从来都是他们对我们进行施压。
评语:
这里的瞎回答就显得东拉西扯般的牵强。第一,文化是什么?如果没有搞清楚就简单的就事论事很容易陷入不能自圆其说的无稽之谈。第二,全球化是什么?第三,中国文化为何全球话语主导权?自由竞争的全球化现实世界中,中国对外筑起了举世罕见的“绿坝”。而对内则强调“越是民族的就越是国际的”,这是否自欺欺人?第四,中国文化为何不能超越中国的传统文化?为什么不能超越西方主流文化?因为其也很简单,当自身创造的知识产权不能得到保护时,他就不敢创新,更不敢超越。因为那是不仅仅要支付成本,更可能倾家荡产。第五,游戏规则?中国在古代的游戏规则则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今天呢?我们始终在强调中国的特色,这是不是游戏规则?没有中国特色就被清洗出局。这是不是钳制创新?并且流露出臆想中的被孽待感觉。
搜狐文化:就像当时美国的波普艺术?
评语:
国人总是以阴谋论来对待美国的波普艺术,这就是自己给自己设置了一个认知的陷阱,自我沉沦其中并且不断自孽和梦魇。
易英:对,像前一阵人民币升值、说我们盗窃他们的科学技术等,他们都是压着我们,很难超越。只有哪一天中国超越了他们,这个时候才会觉得中国元素是最重要的。
评语:
这样的回答先的逻辑混乱得很,地球人都知道,2011年中国的经济总量已经成为了全球第二。并且,我们各级政府的宣传中都流露出喜不自禁的矜持以及全球媒体的倾力褒扬。到了这一标志性节点,已经实现了老人家说的赶英超美的第一步赶英,赶上英国了,更赶上了亚洲的宿敌日本。还要怎么说?中国已经是全球经济总量的老二了。易英老师糊涂喽!!!
当代艺术仍以"西方模式"发展
搜狐文化:但是现在一些外媒也开始认同中国当代艺术家,也出现一些好的评价。
评论:
那些外媒?是专业的还是业余的?是有学术性的还是娱乐性的?这些基本常识都没有还奢谈好的评价。
易英:一共两个方面。一方面,他们从90年代以来对中国某些艺术的扶持,像张晓刚、方力钧等,这类艺术他们是一直扶持的。另外一方面,中国的传统文化包括刚才提到的中国元素等,这样的东西还是引起西方的关注,因为在中国的发展中与西方的交往越来越密切,而且中国在某一方面比如说经济还是有优势和长处。这样引起西方对中国不仅是文化包括政治和经济的关注甚至是研究。有人已经提出“中国模式”的问题,现在还是以“西方模式”发展的,是不是会有另外一种以中国模式为主体,还是有很多研究和很多说法,批判的也有、否定的也有。所以还是在一个发展过程当中不能急于做出结论,关键是要看见现象背后的问题。
评语:
这样的回答也显示了足够的耐心和功力。第一,扶持中国某些艺术家是否可以以二元化的好事还是坏事来简单定义?第二,“中国模式”是否我们政府一贯强调和倡导的“中国特色”抑或“中国国情”?这是否就是大一统的民族性抑或民族主义?
中国元素压倒中国现实
易英:比如说刚才提到的中国元素,这不是说中国的文化在强势的崛起,而是可能会介入西方全球化的这种限制。
评语:
中国的文化如果强势崛起正常吗?这当然是好事,文化的强势崛起应该是造福全人类。就像美国的文化强势崛起一样,向全球输出电、电脑等等强势改变人类生活方式的全新科学技术。问题是我们的强势崛起会向全球输出什么?能为人类带来多大的好处?其次,为什么会是介入西方全球化的这种限制?难道西方的全球化对我们都是处处设防的魔障吗?易英为何要妖魔化全球化?殊不知正是我们主动融入这种全球化,使得中国在全球的利益分配体系中有一次低级打工的机会。最后,为何是“而是可能会介入西方全球化的这种限制。”?难道别无通道,西方谚语说得好:“条条大道通罗马。”中国的成语:“殊途同归”也是这个意思。为何不能超越?易英一下又很自卑还是无奈?记着,穷则思变方能通达天下。
搜狐文化:为什么说会介入西方的全球化限制?
评语:
这个问题问得好?盯着他,看他如何回答。
易英:只有制造中国的产品,才能进入西方的全球化格局,但是美国人要想进入中国的市场从来都是按照他们的意志,他们不要迎合我们,我们一直在迎合他们。像中国一些传统的东西拿到西方可能也有一定的市场,但是我们有没有一种领先于世界的文化呢?我们所谓的中国元素全都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并不中国现在的文化。所以今天讨论会上我提了一个概念:我们是用中国元素来压倒了中国现实,我们的艺术家不关注我们的现实,老去寻找传统文化符号,地方文化符号,用这些东西来做为艺术。其实最重要的是我们得现实,艺术与现实的关系。
评语:
“只有制造中国的产品,才能进入西方的全球化格局”为何我们不能提供中国的思想?因为多年前我们对内对外宣传说:“中国只有一个思想,那就是伟大的、光荣的、正确的、战无不胜的MAOZEDONG思想”。
中国的文化?因为我们不尊重每一个人的创造力,总是希望人家无私奉献。同时,总是尽可能地灌输孩子,以道德代替法律。其结果就是一切解释权归他,他人只有被代表和被解释以及被安排。
为何我们的文化不能普世共享?我们总是在执行“顺我者倡,逆我者亡”。我们总是想得到尽可能多的财富,尽可能地剥夺他人的财富,以至于有些地方政府竟然宣布他们管辖范围内的水、风、光土地都是国有的,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这就是我们制造的产品,垄断一切尽可能想得到的资源和利益。
最后,易英用“中国元素来压倒了中国现实”。我不知道应该如何辩驳他。但是从其结果可以看到,他是自相矛盾了。易英这个新概念是“中国元素来压倒了中国现实”,但是后面却是“我们的艺术家不关注我们的现实,老去寻找传统文化符号,地方文化符号,用这些东西来做为艺术。其实最重要的是我们得现实,艺术与现实的关系。”自相矛盾吗?
中国元素去了哪里?
它既然来压倒了中国现实。它何德何能?
中国元素是何方神兽?
为何有着如此的魔力?
来无踪去无影,飘忽两茫茫?
现实是什么?
难道如此软弱?
结语:
批评的最好介入方法是寻找他的文章标题,一般而言,看着不顺眼基本上就会存在着问题。昨天这篇文章上博客的时候我就觉得很怪诞。其次,易英的逻辑能力和认知能力还是很低端,不然不会发出这样的短促语句,而且不加思考。而我宁愿相信他从来就是这样的思考。这和他的认知立场以及知识的结构和认知的经验非常吻合。宁愿先猛吞、猛喝、猛吃,至于消化,没关系,最多随地大小便呗。
那么"中国元素压倒中国现实"概念的危害在那里?
一.妖魔化全球化;
二.妖魔化普世价值;
三.人为地拔高民族主义作用;
四.夸大国家化的作用;
五.否定现实的合理性;
六,更大的危害在于她回避了各种问题产生的原因;
最后,建议易英以后三思而慎言。不知易英老师是否愿意接受我的建议?
作者:韩妙第一世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