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墨 测 高 深 访 谈 录
-----访策展人平杰
吴文星
吴:《墨测高深—当代空间水墨展》自五月展出以来,反响很大,什么原因促使你做这个展览?
平:这个策展的过程,我简单地介绍一下。你知道,08年我在北京当代艺术馆做过一个展览《水墨演义》,这是一个梳理当代水墨的专题展。这以后,我一直在思考能否让水墨开拓新的界面。两年前,我和蒋正根碰在一起,谈到如何让水墨走向空间,通过不同材料的组合来体现水墨的精神。在中国传统绘画里,它实际上也已经走向空间了,中国的园林和中国的绘画是一体的,它们是同一个文脉的东西。但是到了今天这个高科技的时代,各种材料都有了。水墨精神如离开了墨和纸,是否还存在,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讨论的问题。
另一方面,水墨精神在今天这个时代,是否还应该有新的含义。这也是我们这次装置展览的一个重要的因素。通过每一个艺术家用不同的材料来跨界来验证这个水墨精神的存在。
再接下来推导的就是水墨精神能不能作为中国装置艺术的价值观,因为价值观这个因素是非常重要的,缺少价值观,你就不能很好地成长下去,会模糊自己的身份,这个价值观就是我们大家公认的。中国传统艺术对于西方人来说,很难理解。包括我们的学术主持Tony Godfery,他是著名的英国评论家,他努力地想,但是他对中国传统绘画始终不能进入,他无法看出好坏,比如齐白石的画与其他画家比较,这个没办法,包括昨天来的美国艺术史家James Ekins,他们都无法渗入到中国的笔墨世界里去,我想把水墨这个东西通过装置的语言让大家认识到这种精神的存在与体现,这样,就比较有意义。
吴:那如何理解空间水墨呢?
平:空间水墨并不是水墨画,它是水墨精神在空间的生成形态,是用多种材料语言构成的跨越组合,是水墨艺术的视觉转换。通过材质上的突破和扩延,印证和归纳水墨精神多维存在的方式,同时确立当代水墨艺术的新空间。
因为在空间水墨中,笔墨书写已不存在,精神性只能通过材料营造显现,这样对材料的思维、体验、转换就变得十分重要,材料的所指是多意性、象征性,同时又能转换的。材料成为水墨精神的传播媒介,而空间只是实现精神性的最终形式。
在中国园林空间中,材料是与天象、方位、风水等诸多的空间元素中生成境界。中国园林追求的是造境,从来不是纯粹居所,它集水墨精神、文人情怀、生命感悟于一体,构成一个特定的审美空间。所以,空间水墨是指装置空间中的水墨精神。
吴:能否谈谈水墨精神的当代意义。
平:水墨精神;在传统艺术中,是东方美学观念和哲学精神的视觉形式,是个人修炼与体验的精神显现,是中国艺术的特有形态。
但是,在今天的高科技时代,材料的物性已经起了根本的变化,虚拟、影像、生物、声光;液态、气态、生态、味态等似乎都已成为空间构成的元素,书写的方式也起了根本变化,它是否能生成当代水墨精神呢?水墨精神是否应该具有新的含义呢?水墨精神是否能进入新的视觉领域呢?
这个展览,我认为最有收获的是对空间维度的拓展,因为我们要求每个艺术家都要有自己的空间定位。
譬如蒋正根、庄亚伦作品聚焦于微观空间;芭芭拉作品是汇流空间;张健君作品是瞬逝空间;管怀宾是自然空间;陈友桐则锁定在生物空间;而广曜隶属于数理网络空间;高入云是机械感应空间;桑火尧呈现的是叙事空间;秦毅和非人小组给我们营造了一个虚拟空间;郑国谷与阳江小组再造了乌托邦空间;申凡作品是观念空间;周阳作品是时间的空间;王天德作品是建筑空间;226艺术小组展现的却是一个虚幻的舞台水墨空间。
虽然空间和材料各异,但水墨精神是价值取向,是作品的品性。正是有了这个价值核心,新材料、新媒体同样可以作为水墨精神的承载之物。新科技正在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世界观,同样也推进了艺术品的制作和展示方式。
英国批评家Tony Godfery这样评价:本次展览最打动我的便是其散发出来的柔和
感——这种柔和感来自作品的流动性、光影交错的变换和各种有机的形态,也来
自对于空间的感性利用。
吴:谢谢张老师,希望能看到你更多好的策展。
(本文为《新视觉》杂志2012.7月号专访)插图请看相册2012713
作者:张平杰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