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传为颜真卿《湖州帖》初鉴
暨南大学中国古代书画导师班习作
《湖州帖》亦称《江外帖》,纸本,纵27.6厘米,横50.2厘米,传为唐代名臣颜真卿的行书作品,现收藏于故宫博物院。
著录首见《宣和书谱》。释文:江外唯湖州最卑下,今年诸州水,并凑此州入太湖,田苗非常没溺,赖刘尚书口(与)拯,以此人心差安。不然,仅不可安耳。真卿白。
颜真卿(709年-784年8月23日),字清臣,小名羡门子,别号应方,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市)人,祖籍琅玡临沂(今山东省临沂市)。唐朝名臣、书法家,唐代宗时官至吏部尚书、太子太师,封鲁郡公,人称“颜鲁公”。兴元元年(784年),被派遣晓谕叛将李希烈,凛然拒贼,终被缢杀。颜真卿书法精妙,擅长行、楷。初学褚遂良,后师从张旭,得其笔法。其正楷端庄雄伟,行书气势遒劲,创“颜体”楷书,对后世影响很大。与赵孟頫、柳公权、欧阳询并称为“楷书四大家”。又与柳公权并称“颜柳”,被称为“颜筋柳骨”。
此帖曾经宋宣和内府、贾似道,明项元汴、张则之,清梁清标、安歧、清内府 等收藏。帖内钤有“政和”、“绍兴”、“秋壑图书”、“欧阳玄”、“项元汴印” 、“梁清标印”、“安仪周书画之章”等鉴赏印。南宋留元刚《忠义堂帖》有刻本, 明《快雪堂帖》曾刻入。
参考件《祭侄文稿》
《祭侄文稿》又称《祭侄季明文稿》,颜真卿50岁时书。计25行,共230字。《祭侄文稿》与东晋王羲之的《兰亭序》、北宋苏轼的行书《黄州寒食帖》并称为“天下三大行书”,亦被誉为“天下行书第二”。在颜鲁公五⼗岁那年,发⽣了著名的“安史之乱”——这场历时七年之久的内战,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颜真卿亲⾃为侄⼦写下祭⽂,这便是著名的《祭姪⽂稿》——作于乾元元年(758年)九⽉ 三⽇。 ⽂中写道: “贼⾂不救,孤城围逼,⽗陷⼦死,巢倾卵覆。 ”描述的就是其兄、其侄的罹难始末。
笔者有幸于2019年初随着老师朱绍良先生在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观摩了“颜真卿:超越王羲之的名笔”特展。此次展览主要聚焦唐代书法,探究颜真卿诞生的背景与巨大成就,还分析了唐代书法及颜体书法的影响,包括对日本的巨大影响。展览共展出颜真卿及与颜真卿相关的书画作品171件(组),分为“书体的变迁”、“安史之乱之前唐代的书风”、“颜真卿活跃时期的唐代书风”、“日本对唐代书风的理解”、“宋代对颜真卿的评价”、“对后世的影响”六个章节。颜真卿的传世书迹包括《颜勤礼碑》、《颜氏家庙碑》、《麻姑仙坛记》、《多宝塔碑》等,传世墨迹包括《祭侄文稿》、《自书告身帖》等都在展出之列。当时因学习还未深入,并不能领悟颜体的精妙之处,但《祭》这件作品通篇波澜起伏,时而沉郁痛楚,声泪俱下;时而低回掩抑,痛彻心肝,还是令我肃然起敬,堪称动人心魄的悲愤之作。元代张敬晏题跋云:“以为告不如书简,书简不如起草。盖以告是官作,虽楷端,终为绳约;书简出于一时之意兴,则颇能放纵矣;而起草又出于无心,是其手心两忘,真妙见于此也。”元鲜于枢在《书跋》中称:“唐太师鲁公颜真卿书《祭侄季明文稿》,天下第二行书。”此评为历代书家公认。
由此,我们可以拿《祭侄文稿》作为标准件来进行局部对比一下:
上:《湖州帖》
下:《祭侄文稿》
局部单字对比“州”、“以”、“人”,《湖》帖圆转连绵、柔媚多姿,墨色华润,用笔中侧锋并用;而《祭》帖用笔浑厚用力,结体上有非常敦实的支撑感。笔法上则全中锋贯彻始终。
参考件《争座位帖》
《争座位帖》原稿用唐畿县狱状磓熟纸写就,共七页,秃笔书,有夹行小注和勾改痕迹,短行不计共六十八行,全文计一千一百九十三字。颜真卿在信中直指郭英乂于安福寺兴道会上藐视礼仪,谄媚宦官鱼朝恩,致其礼遇高于六部尚书之事,字里行间洋溢着忠义之气。该帖随意自如,挥洒有度,为历代书家所重,与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并称行书“双璧”,又与《祭侄文稿》《告伯父文稿》并称为“颜氏三稿”。《争座位帖》笔法中的圆劲,是篆籀的生化,在圆润之中更有劲节,飞动之中更带韧性,融北朝的雄浑遒逸和中唐的肥劲宽博于一炉,劲立拔豪宕,姿态飞动。而《湖州帖》,书法通篇节奏较为平和柔媚,用笔无颜书中锋屋漏痕之意。康有为曾说:“唐言结构,宋尚意趣。”点画厚重,用笔圆浑,结体宽博,这是颜真卿的真书和行书都具备的基本特征。
另有一说其书写所用纸张为加粉砑光的竹料纸,而这种纸在宋代才出现,此处暂且不论。
综上所述,此帖非颜真卿真迹,但是否为米芾临本,待日后再做考证。
作者:竹林一贤
参考资料:
《中国书画鉴藏朱绍良导师班》课件
《中国法书全集》等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