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论语,行书、阴阳印
先有论语,后有儒教;先有孔子,后有孔圣。儒教与孔圣,孔子本子是完全不知情的。
儒家的思想禁锢与奴役行为,并不妨碍我们从孔子那里学习知识;孔圣的光芒,也不是我们全盘接受孔子理想和言论的恰当理由。
肖像印
玫瑰尚且有刺,良药也需要遵医嘱食用,你若是把降压药当成米饭一天吃四两,吃出个好歹来,却要怪罪制药的人,恐怕是占不住道理的。身在两千余年前的老夫子,如何还能要求他为两千年后的我们面面俱到,真心做不到的好吧。
论语是在当时的思想与文化环境下创作的著作,它所体现的哲学与思想不能脱离时代,当然两千年后的太阳还是圆的,“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也没有改变,这是论语依然存在价值的根本原因:两千年的变化其实并不多,特别是在道德、与哲学思想领域。
论语是关于行为方法的实践性记录与思考,并没有系统地对一个问题或思想进行分析论述,
只是孔子的学生根据自己的笔记或记忆,整理记录孔子在周游列国的过程中的一些言行,可以说是比较琐碎的,因此,反倒是让论语具备更好的实践指导性,孔子在面对不同的事物时的言论行为与应对处理,仿佛是在言传身教一般亲切自然。
论语并非是孔子本人著述,学生们在整理记录时,自然会有自己的判断挑选,或者记录遗漏之处。尽信书不如无书,毕竟都是两千年后的读者了,起码的思考能力还是要有一点的。
即便是一根木棍,若是被奴隶主拿在手里,就可能成为剥削压榨的工具;若是我们拿来做了擀面杖,却可以做一顿丰盛的饺子;若是要树立在神坛上,引来一群愚民愚妇焚香叩拜,这并不是棍子的过错,更何况是做棍子的那个老人,要怪还得怪神棍以及可怜可憎的愚昧吧。
再次读完了论语,只选择了自己当下有收获、有共鸣的句段仔细读来,有与孔夫子对坐论道的愉快。对论语的阅读与理解,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角度和看法,每个人都可以从中获得自己的收获与感悟,这才是正常的。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来读,也会有不同的观感,常读常新。
《论语·学而》: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再次读《论语》历时3月余,做笔记70篇,“淫读古文,日闻异言”,不亦乐乎。完整笔记发在了公众号,欢迎师友指正。
欢迎关注公众号:中流治印,获得免费印章设计。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