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今日的艺术》作者: 冈本太郎 翻译: 曹逸冰 文字整理: 李静 插画作者: 董达峰
“最近的年轻人真是……”
上了年纪的人貌似都有些坏心肠。单独看每一个人可能都不错,可是他们一旦聚集在一起,释放出“权威”的气场,就会变得跟墓碑一样死气沉沉。
“最近的年轻人真是……”他们总喜欢把这句话挂在嘴边,仿佛一个悠久的传统。今天皱着眉头发这种牢骚的老人,当年肯定也被自己的父辈和祖辈用同样的话批评过。等轮到自己有了话语权,还是会用同样的话贬低新生代。他们以为自己作出判断的时候心怀善意,事实上是无法忍受新事物所带来的危险性。
问题就在这里。新事物与新一代自有新的价值标准,如果这套价值标准不会带来任何冲击,能原原本本地被旧的价值观念接受,那它也不算“新”,没有了时代意义与价值。所以那些能让你觉得“太夸张了”的东西——也就是自己无法判断,也无法理解的东西,才有可能成为充满活力的新价值。因此在做判断时,我们要充分斟酌,谨慎决定。
从生命的角度看,年轻就算不够成熟也是好的。嘴上嚷嚷“姜还是老的辣”,不把年轻人放在眼里,可一旦成为别人口中的“老人”,还是会不高兴;而要是被人夸“年轻”,即便知道不过是奉承话,心里也是美滋滋的(被艺伎称呼为“大哥”就更美了)。我们完全可以认为年轻,就是无条件的好。
而且年轻是不可逆的。老一辈看年轻人的言行不顺眼,其实是一种绝望的嫉妒。要是“最近的年轻人真是……”这样的话快到嘴边,你就应该立刻意识到,这是衰老的征兆,小心克制,千万别真的说出口。
站在理应受到尊敬的老人家的立场上看,这些话可能有些残忍粗暴,但我评判一个人是不是“老人”的标准并不是生理年龄。年轻与否,全看对待青春是怎样的心志。要是一个人时刻都在蜕变,从不原地踏步,那他就能永葆青春。即便被视作“权威”,也能保持当初否定旧权威时的热情,不断前进,超越自己与时代,那他就属于年轻与新生力量的阵营,而不是终将被推翻的旧势力。
反之,有些人年纪不大,却分外老成世故。虽然用历史的眼光看,年轻一代必然会超越老一代,但具体到每个个体就不一定成立了。请大家铭记,资历是没有意义的。同理,生理层面的年轻,也绝不是特权。
当然,欧洲也存在新旧两代的对立,也有跟“愣头青”“乳臭未干”意思差不多的说法。但是在欧洲文化中,年轻是值得骄傲的事,这一点与日本相反,所以这些词贬义不是很强。批评老朽的词更占优势。欧洲的老一代不会说“最近的年轻人真是……”,但会试图用“我年轻时怎么怎么厉害”赢得年轻人的艳羡。因为不需要为生活奔命,于是动不动就美化过去。躲进美好的回忆中,也是一种空虚的自欺欺人,是老人的车轱辘话。好在这种说辞不至于对现在的年轻人造成压迫,至少比“最近的年轻人真是……”要中听。本文编辑与冯骥才先生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