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杨昌刚的翰墨之韵:生于峻厉险山,成于交融拓新

2021-03-12 15:27

 

杨昌刚先生坚持从事书法研习数十载,诸体兼擅,尤以楷书、行书和草书最为众多书法家和书法爱好者所称道赞扬,是一位学识修养十分渊博的大家。

 

书法是生命的艺术,古人爱书因其如同纸张上的乐曲,而又能将胸中的喜怒哀乐挥毫落纸,让人读见。而生于长于贵州土家山寨里的杨昌刚先生,与其字“茂石”之意一样,有着贵州人坚韧不拔、不畏艰难的意志,因此其练就的书法经受了时间考验之后,仍愈久淳熟,朴实天真。茂石先生严谨沉稳,崇尚经典,以临帖为主、碑为辅,不懈研习,是其练书写书的根本。

 

观赏先生众多书法杰作之后,其作品法古不泥古,极势不尽势,意融而拓新,令晚生印象深刻。

 

茂石之书,源清而笔意坚

师承书学界泰斗姜澄清先生的茂石先生与其师一同,有着"学不忌杂,贵在归纯"的治学主张。他的书法没有刻意去渲染什么,但反复品味之后,尤觉有一股潜气在字间运转。他笔力的遒劲,与朴拙劲挺为其字的形神定韵,每一个字仿佛都有着坚韧的生命,先生将这些字以美学法则形成阵势齐定的动态,使其在平淡中跳脱出来,与其沉稳的意境完美结合,别具风格。

 

茂石之书,法古而弥新

茂石先生之楷书在书法中一直占有特殊地位,其楷书取法魏晋,字形均匀而力求顿挫之变,在一撇一捺中施以巧力和匀力,整幅字气韵流畅,下部或旁部笔画的支撑效用被加强,使得字体在稳定的推进节奏中获得了力量感,浑厚而坚实,律动而不死板。其魏楷更具神采气韵,多幅楷书风格高度统一,端庄凝重中力显功力。看似单纯,实则稔熟,美在治范,十分难得。

 

茂石之书,笔势峭劲而行势不尽

茂石先生的行书,取法王羲之、王献之的书风笔脉,在精研颜真卿、王铎的笔法基础上,又融会贯通汲取隶书中的简易,篆书中的楚风为其行书增添了十足耐看的丰富性。先生在行书中极为注重行势的纵向连贯,轻重虚实、快慢节奏的变化更是到位,讲究笔意连带,字势不尽。其行书中的方笔转圜断连如同贵州那峻厉多重的险山峭崖,弯曲折直皆怀书家意气,变换自如,不畏锋芒笔法,也可软硬并施。

 

茂石之书,超然洒脱,意象万千

茂石先生的狂草,则须以当代书法美学观之。其狂草给人第一印象,即让人想起古人所说的“风骨神气”,笔转如寰,骢擦笔法,狂而不失法度,草而不忘精准。透过其书的自如掌控,我们可知先生的长期钻研和心中对书法艺术的纯理想。尤其在当代社会渐欲缭眼的物质环境中,先生依旧阅尽古贤之长,坚持贤人之志,写君子风骨,并换化为了手中笔法,胸中意气。通篇狂草读来血脉畅达,精神飞扬。讲性情,主革新,彰显出他精熟的书法技巧和他的匠心独运,先生可谓全身心投入在书法的创作中,亦在书中修炼着自我。

 

用古代著名书法理论家孙过庭的 “古不乖时,今不同弊”一言来概括茂石先生的书法追求,正恰当不过。书法家应取法古人,不能背离时代条件,同时又不能随俗流,过于迎合今人,应有自我风格追求。茂石先生师法二王,深研王铎,融汇古今,在时代纷乱多变的潮流中,坚持自我风格的追求与践行,尤其在功成名就之后,实属难能可贵,可谓后学之楷模。

 

愿先生未来艺术之路更深远、通达,佳作倍出。

 

作者:温锦妮(青年策展人)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