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点亮一座外太空灯塔 | Alan Bogana在UCCA沙丘美术馆

艾伦·博加纳,《嬗变》,2016,影像和LED装置,尺寸可变。图片由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提供。

来自日内瓦的视觉艺术家艾伦·博加纳(Alan Bogana)即将在今年夏天来中国驻留。他的作品《嬗变》(Transmutations, 2016)正受邀在UCCA沙丘美术馆的新展“太空奇谈”上展出。这件装置作品由瑞士文化基金会支持呈现,展至6月20日。

《嬗变》包括灯塔及LED移动灯光结构,由光源共同创造了一个抽象的叙事和一个合成的投影,从而完全吞噬了展览空间。 冷却和融合的工业过程以及莱姆的小说《索拉里斯星》激发了这件作品的创作。

“太空奇谈”现场导览,图片由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提供。

2021年3月7日至6月20日,UCCA沙丘美术馆呈现群展“太空奇谈”。作为2021年UCCA沙丘美术馆的首个展览,“太空奇谈”汇集了国内外12位(组)具有广阔“行星视野”的艺术家,以涵盖装置、影像、行为、摄影等多媒介作品,从更为宏大的宇宙视角,审视和反思全球当下人类社会文化的发展。

参展艺术家包括艾伦·博加纳、曹澍、陈滢如、陈哲、储云、艺术组合欧森与迪特-席琳、胡伟、邵纯、安东·维多克勒、于伯公、ZJS、艺术组合张文心与陈欣。本次展览由UCCA公共实践部总监韩馨逸策划。

“太空奇谈”现场图,图片由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提供。

进入21世纪,随着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经济全球一体化的构建,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一路突飞猛进,迈入崭新的纪元。然而,2020年一场突发的全球公共健康危机让世界陷入骤然停滞,人们开始警醒“人类中心主义”可能带来的潜在灾难,以及既有经验失效、运行机制失控下隐含的地缘政治和种族文化冲突。在当下全球关联愈发紧密的语境之下,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或许需要超越人类现行组织运转方式的集体智慧。而“行星意识”(Planetary Consciousness)作为人类意识的进化和文化上的自觉,则跳脱出国家、宗教、文化、种族及物种等单一视野的局限。

作为频繁交叉出现于占星学、生态学、哲学、地质学等领域的词汇,“行星意识”其实并不神秘,它既指出了地球存在之物网络化的构成形态,也明确了万物作为休戚与共的共同体的特点,最重要的是它突出强调了人类的非独特性。“行星意识”追寻一种去中心化的连结,并以万物为师,求索多样并存的可能性。在今天以乌托邦愿景为起点、技术统治论者云集的全球化现场,“行星意识”充满了古老的国际主义意味,拥抱人类文明之外的可能,相信存在超出人类既定认知的力量,并对此展开想象和探索。

本次展览通过基于“行星意识”创作的作品为观众勾勒出一幅宏大的宇宙图景。面对当下人类文明不断加速运行所制造的离散身份,参展艺术家通过实践追索集体无意识的形成,对人类的自我认知、现行社会运转机制和未来发展范式等议题展开了探讨和反思。

“太空奇谈”现场图,图片由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提供。

他们或以远离地球的卫星视角,重新审视人类对地球和时空的既有认知:储云的作品《没有签证的星球》既展现了地球在宇宙中拥有的自然属性,也指出相较于人类,地球超越于人类界定的存在状态;曹澍陈哲分别通过3D数字模拟的梦境地图与综合材料构建的交错时空,激发我们对于人类记忆、宇宙能量的感知和思考。或者,借助影像,试图通过对历史的梳理推导人类未来发展的范式:安东·维多克勒的电影三部曲从多角度展现了俄罗斯宇宙主义对二十世纪的影响,并提出了其与当下的相关性。

陈滢如的《超星鉴定III:熵:25800》对破碎的历史、新闻与历史影像进行重新演绎,以假说预言推展对未来的想像;ZJS则对影像本质展开追问,试图揭示可见物表象背后穿行于时空的信息熵。

有些艺术家则从微观和宏观角度再现能量的运转、并对人类的自我认知展开探讨:在邵纯受到宗教念珠启发,以综合媒介呈现的电子软雕塑中,观众将体验相悖却又相融、快速同时又沉静的气场;于伯公则用自我发明的曼陀罗符号,试图描述人类、自然以及宇宙相互连通的认知路径。

“太空奇谈”现场图,图片由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提供。

另外,展览还以激发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的方式,引领观众从感官的不同维度重新认知我们身边的世界:艾伦·博加纳的《嬗变》利用复合投影营造的光影空间,从视觉上为观众构建了抽象的宇宙叙事;艺术组合欧森与迪特-席琳的《神秘之歌》融合自然、概念与雕塑,通过气味和视觉冲击力对主流文化造成的恶果进行了大胆想象;张文心与陈欣的作品《斑点海岸黏性布鲁斯》以触摸乐器触手激发算法作曲的形式,构建了一个去中心化,与单一主体意识人类完全不同的新系统;胡伟则借助最早的共享生活空间的视觉采样,对当下数字技术和社会关系对生活本身的标准化进行了反思。

参与本次展览的12位(组)艺术家以充满寓言式的创作手法,围绕宇宙之中渺小的蓝色星球展开创作,在为观众揭示这颗行星的伤痕、记忆与文明留存的希望或失望的同时,将自我召唤进入不同的有机系统,并将个体经验转化为可感知的莫名之物的创造。这种创造即是对现行社会运转机制的反思,同时也是对现有知识局限所造成的挫败而萌发的斗志。

关于艺术家

艾伦·博加纳

Alan Bogana

www.alanbogana.com

1979年出生于瑞士,多学科艺术家。以优异成绩毕业于日内瓦艺术与设计大学,并在苏黎世艺术与设计大学学习计算机图形学和艺术研究方法学。艺术创作涉及雕塑、计算机图形学、电子学和基于时间的媒体和全息照相,作品通常以装置形式呈现。在过去几年中,他的研究专注于对光的行为及其与物质的相互作用的真实和虚构的探索。他通过各种方式研究了这一广泛的研究领域,例如对不可能的现象进行计算机图形模拟或对半透明、磷光和全息材料进行操作。

《Turbulent Drifts》,2018,特定场域视频投影,巴黎大皇宫,图片来自艺术家网站。

《Journeys of Light – Basel 01.01.2050 00:00》,2020,特定场域装置,图片来自艺术家网站。

《Very Euphemeral Energy Diverter》,2020,户外装置,图片来自艺术家网站。

《Sensible Spectrum VR》,2020,VR装置,图片来自艺术家网站。

作品曾在欧洲、美国、阿联酋和南非展出,并在罗马瑞士学院、巴黎国际艺术学院、伯尔尼的保罗•克利中心暑期学校、瑞士文化基金会约翰内斯堡办公室和Landis&Gyr基金会担任驻留艺术家。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