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今日的艺术》(九)作者: 冈本太郎 

《今日的艺术》作者: 冈本太郎   翻译: 曹逸冰   文字整理: 李静  插画作者: 董达峰


"新”还有一种更含糊的用法。例如我们在形容杰出的古典艺术作品时,常会用“历久弥新”这个词。意思是,艺术杰作能带来无穷的感动,无论什么时候去看它,都能收获新鲜的体验。
我参加过一场以“艺术之新”为主题的研讨会。那是法隆寺金堂的火灾发生前的事了。会上,一位日本画大师冲我吼道:“法隆寺的壁画难道不‘新’吗?”这一出来得太莫名其妙,以至于有点滑稽了。我猜想,他之所以那么激动,可能是介怀自己从事的工作是不是“老旧”。也就是说,他是为了声明自己一点儿都不老,才狡猾地搬出了谁都无法反对的法隆寺壁画。



我不慌不忙地回答他:“那都是一千多年前的东西了,能不老吗?”大师顿时哑口无言,脸上红一阵白一阵,直喘粗气。
话虽不中听,但我觉得自己的态度是端正的。为了防止大家像这位日本画家一样陷入思维的混乱,有必要仔细梳理一下“新”这个词的用法。



即便是在千年后的今天,法隆寺金堂壁画这等杰出的艺术作品依然能给我们带来新鲜的感动。人们说希腊雕塑有永恒的新意,也是出于同样的道理。但这终究是一种修辞,是它的形容词用法。法隆寺的壁画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希腊雕塑则是两千年前的作品,作者、材料和作品经历过的漫长时间与岁月……一切的一切,都是“老”的。
而我们却觉得这些作品很“新”,生活在几个世纪之后的我们产生这样的感觉,是因为我们的灵魂对新意怀有激情,天生愿意去接触体验。也就是说,艺术作品带来的感动具有现代性。当然,如果是古董商人看到,那职业习惯一定会促使他发出“啊,好老啊!不得了!”的感叹。



刚才提到的那位日本画家还有一些当代人的良心,所以才会觉得“新”是好事。但遗憾的是,明明活在当代,他的作品却还不如一千年前的壁画有新意——作品是否具有新意,才是首要问题。作为活在当下的艺术家,在新意这方面被一千年前的壁画比下去也太丢脸了。这样的话,还不如立刻掰断画笔,别再吃艺术这碗饭。
不去管自己有没有创新,反倒纠结法隆寺新不新,这简直是白费力气。无奈老一代常犯这个毛病,他们会反过来利用“新”这个词来否定新时代的东西。他们很清楚自己的无能,才会拿和自己没有半点关系的古典名作当挡箭牌找年轻人的茬,好一个狐假虎威。老一代人对古典作品的鉴赏毫无新意可言,跟他们自己的创作如出一辙,往往建立在陈旧的模式上,只是在拿“新”当幌子。



比起不接受任何新生事物的顽固保守派,这种脚踏两条船,只会用“新”包装自己的家伙更让人头疼。他们意识不到自己的吹毛求疵,年轻人要是不提高警惕,也有可能被他们骗到。
看到这儿,想必大家也能清楚地认识到,“新”有着各种复杂,甚至相互矛盾的含义,从它的用法中我们能看到水火不容的立场与时代的断层。用同样的词语主张不同的观点,不乱才怪。
也许会有读者觉得,新旧两方没法分得这么清楚,我也太偏袒新一代艺术家了。对照历史就会发现,每一个时代都有残酷的新旧对立,而新势力总会否定、打倒上一个时代,实现自身的发展。



思考时只从自己所在的时代出发,目光难免会变得短浅。我们应该把视野放得更宽,看得更深,冷静地进行观察。


本文编辑与冯骥才先生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