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 魏汉,字汉匋,男,汉族。斋号鼎堂、岁寒楼、存汉堂、大汉堂等。一九五九年出生,祖籍河南,现居北京。书画篆刻家、学者、古代书画鉴定家。先后就读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赵宁安、王镛工作室,攻读花鸟画、书法篆刻专业。从事书画篆刻、美术教育和中国古代书画研究鉴定,聚十年心力著作出了《魏汉艺术与国宝重鉴文集》。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三川印社”理事,曾为中央美术学院客座教授,清华大学美术院客座教授,新华社书画院特聘书画家。专业从事中国书法、篆刻、绘画艺术创作实践、教学与理论研究,在中国中古前后八个世纪传世书画的研究鉴定,以及《阁帖》和《兰亭》学研究方面有重大突破。书画篆刻作品在国内外多次获奖并被国内多家博物馆、纪念馆收藏。 《魏汉谈艺录》第七辑 序 尝闻一地一时之美,不由风景,而在人物也。固春秋可慕,在诸子百家,中原可崇,在圣贤接踵。思我陈州,今日可傲于人者,皆前代英雄名士之风流,后世追迹今日,岂唯魏汉兄之风流乎? 魏汉兄学识渊深,世人莫测,志趣高邈,天下难知;其书法,如风云聚散,其画艺,如龙蛇变化,其学养,岂胸藏万卷而已哉。其执着艺术,三尺楼内虎啸龙吟,屈指数十年矣。吾与之相识,常惜其若巨木长于深壑,美玉掩于砂砾,虽乐作闲云,放舟野水,何忍使天下以为陈州无宝,留遗恨于后来者也。 庚子冬月,与魏汉兄小酌于乌有兰若,纵论古今,指点天地,其大言宏旨,观近代诸君子,相仲伯者复几人耶。呜呼,庸庸凡夫,多厚古薄今,乃学不深而识不远也,营营俗子,好誉尊毁卑,乃汲于名而溺于利也。魏汉兄不以古今尊卑为桎梏,言书则御龙鳞于四海,评画则振凤翼于九天。褒贬往来,感慨艺术,只言片语,如星落四野,异彩纷呈。吾乃使人操笔记之,欲使其怀中明月,遗辉于世间,胸中锦绣,分彩于时代。故名之曰《魏汉谈艺录》。 庚子冬月王东于乌有兰若 ★《魏汉谈艺录》评友人画山水 新作可喜,墨气氤氲,构图自然,气局通舒。建筑林木山石相互掩映,有藏有露方有诗意,可得境深矣。 益更需研读五代宋元名作,勤研两周金文古籀与秦汉碑版,笔线益凝练古拙蕴藉而赋于内涵则事半功倍。如若只专注于晋唐宋行草,终致浮薄荒率而不能高古。自然中之名山,泰华、黄山、秦岭、雁荡、青城、峨眉,皆钟鼎重器也。其雄浑强悍,巍峨峭拔之气象非羲献、米黄行草所能矩矱,必以钟鼎彝器深邃之精神出之方为合道,当因此为黄钟大吕,金声玉振之律,而非浅吟低唱之音耳。依东坡之语,应以关东大汉持铁板铜琶高唱大江东去方为合调,而非十六七弱女执红牙板,浅吟杨柳岸晓风残月所能凑工者。明清以下画人多不明此理,唯缶庐、宾虹等人神会其精深博大、浑厚华滋之高境,当以金石碑版诗词奇文入画为要耳。 ★《魏汉谈艺录》评友人画山水 山水当以顽石为骨骼,以溪水为血脉,以草木为毛发,以云烟为神釆,故山得水而活,得草木而华,得烟云而秀媚。宋人郭熙深谙此理,故其山水能超脱李成、董巨,更为浑厚华滋,笔气雄壮,格调高华;所患者其山石结构造型过圆,有些作品形同累卵,稍欠伟岸峭拔之势。观者应识之。 ★《魏汉谈艺录》评友人山水画 胸怀磊落,笔墨峥嵘,纸上烟云,千里江山。 ★《魏汉谈艺录》评友人山水画 吾友早年留心西画,而立以来精研山水,栖心于五代北宋关仝、范宽雄壮巍峨之境,以及元黃公望、王蒙、倪瓒之意笔山水。深悟古代书画收藏家项元汴之孙项圣谟靜寂空寞之境,变而化之,以已为主,古人为从,深造水墨山水之高境,冥入道玄。数十年來,默默挥毫,所作山水不轻易示人,终于在当代山水画坛独树一帜,令人感动共鸣。吾预言其山水作品必闻达于今世而传之久远。此外,兄亦偶涉花鸟,重笔情墨趣,自写胸意,在似与不似之间耳,亦不可多得也。 ★《魏汉谈艺录》评友人画山水 吾友山水画出入元明黃一峰、沈石田堂奧,尤钟情于明大藏家项子京之孙项圣谟枯寂寒瘦笔意风格,益其华滋潇洒,笔墨简约,布局疏阔,多写荒寒空寂之景,不趋炎逢迎世人,有隐逸洒落襟怀。其所作大略近乎诗人陶靖节“采菊东篱”,“把酒临风”;柳河东“寒江独钓”和贾岛“柴门话旧”,“风雪夜归”之类,富于诗性,喻怀高远。 ★《魏汉谈艺录》评友人画山水 楼观建筑勿露全体,能掩映隐现于山石林木之间更佳。此外高层楼观结构还应更考究。多写春夏景致之山水,有丰富其笔墨之功。郭熙《林泉高致》所谓:春山艳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装;冬山惨淡而如睡。 四时之景不同,笔墨随之而变化,自然无穷矣! ★《魏汉谈艺录》论石涛山水画 石涛《山水画论》言辞激切,议论宏阔,咄咄逼人,而论实践则大打折扣。大略众人由于其画论声望之威而不敢去正视其作品中之问题,我认为,石涛所作除众人推举的像《搜尽奇峰打草稿》、《山水清音》、《游华阳山图》等幅大件作品之外,大都较为粗简,尤其一些小品,笔墨粗俗荒率,几于野狐禅;又每幅题字辄换一体,实际一体未精,有些题字犹如儿戏,流于肤浅佻剔,甚浮薄。 ★《魏汉谈艺录》谈谈西周金文和东汉隶书的意临问题 该丛帖分篆隶两种书体,时间跨度东西周和先秦两汉及北魏,共十冊。第一版共五冊,分別为《毛公鼎》、《三氏盤》、《祀三公山碑》、《西狹颂》、《鮮于璜碑阴》。 该帖出版的宗旨为:给研习东西两周古篆籀,两汉隶书,以及北魏碑楷书的学者提供一个津梁路径,由临摹直接进入创作,顺利完成由拓本铸刻向毛笔纸墨书写之载体转换。 众所周知,清人何绍基、阮元,以及近代的李瑞清都对此做过了一些研究尝试,可大都刻意摹仿拓片上的刻凿或熔铸痕迹,忽略了书写的载体转换。到了康有为在用笔上才真正大彻大悟,还有吴昌硕对《石鼓文》的临摹研究至为精深,主要体现在笔线的金石气息和书写性上,其二人为金石碑版的书写完成载体转换并注入笔情墨趣树立了典型。 纵观当前图书市场,吴昌硕、康有为并无三代两周金文,以及汉魏碑版之临作传世出版,实为遗憾。 该帖临写原则为在基本不脫离古拓片字迹的前提下,以毛笔饱蘸墨汁放笔意临,注重书写性和金石气息之表现,力求思接远古而又能创意出新。这个跟吴昌硕意临《石鼓》异曲而同工。 ★《魏汉谈艺录》蔡邕“惟笔软则奇怪生焉”释义 东汉书法家蔡伯喈在《九势》开卷中云:“夫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生,形势出矣。藏头护尾,力在字中,下笔用力,肌肤之丽。故曰: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惟笔软则奇怪生焉。” “惟笔软则奇怪生焉”这句著名的书论,曾引发不少理论家的讨论,历来解释不一,众说纷纭。有人认为指毛笔之性能;有人认为由于笔软使得笔法凌乱怪异。我认为唯一正确的阐释应该指书法家的“功力”、“心性”、“学养”和“表现力”。如果理解为笔的软硬就大错特错了。汉人用笔皆为狼尾紫毫加健,其器一也。 蔡邕的这一段理论串通起来看应该是书法肇始于宇宙自然规律,必以自然为上,不可刻画雕琢拘谨斤斤于点画之间,若校短量长,在肥瘦曲直,甚至阴阳刚柔浓淡上兜圈子肯定会误入歧途,大违道玄矣!书法之自然意象当于有意无意之间生发,虚实有无之间演绎。这些必然又跟书法家功力学养和心性相表里。如果功力尚浅,学养浮薄,心性怯懦,必然满纸丑乖,或软缓平庸,或粗蛮狂野,遁入魔道,其表现力就可想而知了。 落笔之际,须“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即既不可存狐疑之心,畏首畏尾,草木皆兵;又不可色厉而内荏,硬着头皮冲好汉,而手腕益强,顺势而下,刚猛果断,若大将斫阵,义无反顾,如入无人之境。当以意念使笔,纵横挥霍,略无遗憾,方为合道耳。惟其如此,才至神完气足,与天道并行而不朽矣! ![]() ▲魏汉《汉雄远瞩图》 65cmX 65 cm ![]() ▲魏汉《夏荷游鳞图》 65cmX 65 cm ![]() ▲魏汉《九秋蟹肥图》 65cmX 65 cm ![]() ▲魏汉《锦麟戏春图》 65cmX 65 cm ![]() ▲魏汉《雄鹰贞松图》 65cmX 65 cm ![]() ▲魏汉《长年大利图》 65cmX 65 cm ![]() ▲魏汉《玉环真容图》 65cmX 65 cm ![]() ▲魏汉《古松栖鹰图》 65cmX 65 cm 文化中国网新媒体中心 编辑:王东 美编:李坤 监制:孙奎 |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