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今日的艺术》(十四)作者: 冈本太郎

《今日的艺术》作者: 冈本太郎   翻译: 曹逸冰   文字整理: 李静  插画作者: 郝桂兰




汽车与轿子
再把视线转向交通工具。以汽车为例,美国街上有美国车在跑,苏联有苏联车,日本也有日本车。但汽车总归是汽车,不同国家生产的也都大同小异,不像日本的箱轿、法国的马车和印度的肩舆,有着巨大的差别。虽然受国情影响,不同国家的汽车会在细节处略有不同,但都不是一眼能看出来的区别,整体造型相差无几。

德国汽车可以开在纽约道路上,东京街头也有美国车、法国车、英国车、意大利车和德国车在飞驰,它们成了城市风景的一部分,没有一丝的不协调。人力车曾一度以创新发明的姿态成为东方交通工具的主流,可在现代人看来,它们与如今的街景格格不入。要是有人以崇尚日本情调为由,搬出一座箱轿来用,路人肯定会误以为是商家雇来做宣传的手段。
日本是举世闻名的汽车产国,日本生产的汽车,与荷兰、意大利街头行驶的车辆没什么两样。若把它们摆在一起,也只能靠厂商的标识来分辨。那是因为汽车是根据力学理论设计的,注重的是功能性与合理性,无关国情风俗,因此无论走到哪里,汽车都是大同小异。



总而言之,我们不应该去纠结什么是日本的,什么不是,这是钻牛角尖,没有科学性可言。积极吸收现代的养分,不断推进世界性的文化,才是我们应该做的。
二战刚结束时,许多日本人丧失了自信,再加上粮食短缺与生活困苦,大家都虚脱一般地萎靡不振。就在这时,名不见经传的游泳运动员古桥广之进横空出世,连破多项世界纪录。举国上下又惊又喜,受到了巨大鼓舞,也对他分外关注,称他为“日本的骄傲”。况且,古桥选手取胜并不是靠日本自古以来的观海流、水府流的拔手泳和蛙泳取胜,而是源于国外的自由泳。


再往前,自由泳原本是澳大利亚原住民使用的泳姿,二十世纪初才被欧洲人引进。而这些绝不会让古桥选手的傲人纪录蒙上阴影,就算是自由泳,也没有人会因为他是靠外国人的技术赢的而烦恼。
看到这里,也许有读者会觉得这都是废话。和日常生活有密切关系的事物,确实会在环境影响下不断向前发展。而一旦和文化、教育扯上关系,前进的道路就没有那么顺畅了。冥顽不化的人实在太多。他们认定过去的东西就是好,对新事物百般排斥,不愿接受,最后又无法抗拒时代潮流,只得拖拖拉拉地跟上。一碰到文化领域的新事物,就戴上有色眼镜,认为那是在模仿外国。



总有人误以为文化肯定是走在最前面的,再不济也会潦潦草草地前进,但这种想法也是错误的。除去少数先驱性的前卫立场,文化与教育往往会落后于衣食住行等物质生活。关于这一点,我会在之后的章节做更详细的分析。


建筑风格的国际化
现代文化的国际性在建筑领域体现得尤为明显。因为建筑是生活的场所,这一实用属性,必然会推动建筑风格的不断更新。近年来,日本也出现了许多现代风格的新建筑,东京自不必说,即便是地方城市,新鲜明快、与以往风格截然不同的新式建筑也一栋接一栋建了起来,想必各位读者也有同样的感触。




而且,对于建筑来说,一旦建好,就很难推倒重建或是改变风格,它们也不会因为与时代不相称而消失,于是形成了新旧两种建筑相邻而建的状态。以此来诠释“时代的裂缝”真是再合适不过了。
好比东京的丸之内区,不久前,从马场先门到凯旋道路一段还是陈旧的红砖房,窗户很小,看着暗沉沉的。那就是人们口中的“一丁伦敦”。它把一百年前的西欧城市(要是这样倒还说得过去),或者埃及、印度这种英属殖民地的建筑样式原封不动搬了过来,打造出与时代不相符的异国情调。路过那一带,我甚至会有种不是日本的错觉。不过最近那边有不少建筑被推倒重建,老房子已经不剩多少了。与之相对,新大楼接连拔地而起的大手町和日本桥一带显得轻快明亮很多,在这样的地方,我们也能直观地感受到东京街景的实际感觉。




这样的不同是怎么来的呢?因为前者是由德国人、英国人(或他们的学生)设计、指导建造的,不是纯粹的北欧哥特风格,就是殖民地风格,或是纯粹的德式建筑或殖民地建筑;而后者是超越了“地方特色”的世界性现代建筑,它不完全是美国的,也不是德国的或英国的,而是根据需要发展出的合理风格,以现代生活的功能性为首要条件。它略去了象征着权威的虚张声势的多余装饰,单纯明快,简练干脆。这样的新建筑风格越是普及,国别属性就越无关紧要,因为它会成为世界通行的风格,无论是建在日本,还是纽约,都不存在谁模仿谁的说法。我们已经发展到了这个阶段。


将日本建筑的某些元素合理运用后,近来的现代建筑风格完全不会给人留下“西洋”的感觉,它既属于世界,又完全融入日本。好比窗户,现代建筑的窗户就没有所谓西式的繁复窗框和浮雕装饰,建筑物的整个立面也是开阔简洁的直线,总的来说,很接近日本建筑的风格。
日本人把来自西方的衣服称作“洋装”,把西式建筑称为“洋馆”或“洋房”。丸之内凯旋道路两侧和最高法院的建筑就是很典型的洋房,但近期新建的就不会给人留下这种印象了。


分析身边的例子,大家应该就能意识到,动不动搬出现代风格就是模仿西方的说法有多么荒唐。反倒是那些人们认为理所当然的古典样式,才是屈辱的模仿。新事物并不都是模仿西方的产物。
还有一种很滑稽的现象,尤其多见于银行——希腊柱。好像大家都不觉得这有什么奇怪,但科林斯柱式、多利克柱式和爱奥尼柱式都是古希腊的建筑风格。无论是从地理,还是传统角度看,这样的柱子耸立在现代日本的银行门口都有些莫名其妙。它和日本究竟有什么关联?要是爆发了大规模核战争,人类文化灭绝,待到数万年后,另一种智慧生物发掘出东京的遗迹……未来的考古学家绝对会一头雾水。一想到这些,不禁觉得好笑。


文明开化之后,日本人一心想要赶超外国,对西欧文化抱有一种可悲的向往,于是乎造就了那些莫名其妙的圆柱。也许这是我们必经的阶段,无法避免。但直到现在,这种奇怪的圆柱依然随处可见。已经建好的银行不说,我有一次在京都街边见到了一座采用了新式建筑风格的银行,门口居然也保留了一根这样的圆柱,像什么招牌似的,着实让人吃惊。真不懂到底用意何在,就那么一根,孤零零地立在门口。
在我看来,这种落伍的做法,才是盲目模仿。我列举的是建筑领域的典型案例,其实每个领域都能找到类似的“莫名其妙”。仔细看看那些以权威自居、装模作样的人吧,他们的脸上都竖着那么一根孤零零的柱子,却毫不自知。

本文作者与冯骥才先生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