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序 言
自東吳以來,高僧大德是這裏的常客,隨意請出一位亮個相,都是一時之選:首傳佛經的西域僧人支謙與康僧會,頑石點頭的另類梵衲竺道生,西行求法第一人法顯,道行高深的寶志,精通律學的僧祐,三論宗祖師吉藏,牛頭宗創始人法融,法眼宗肇基者文益,宣導人間佛教的太虛法師。還有許多,不一而足,都是傳世人物。
從古代江南地區最早傳播佛教文化的聖地,到近代佛教文化復興、研究和傳播的中心,這就是南京的崇高歷史地位。每當佛教遭厄、禪道中斷,陷入末法之際,這座城市總是挺身而出,承繼著中國佛教文化的復蘇與振興之責,默默堅忍。從東吳到南朝,一代代譯經大師在此翻譯大、小乘佛經數以千卷,無愧於全國重要的譯經中心。及至近代,又有楊仁山居士創立金陵刻經處,融經籍收藏、雕刻、印刷、流通和研究於一體,嘉惠士林,使諸多教義重新昌明,功德無量。
二零零八年,南京再次成為全國矚目的焦點,更贏得佛界的仰望。從明代大報恩寺遺址發掘出一大批珍貴文物,尤以七寶阿育王塔為最,盛放著聖物——佛祖釋迦牟尼頂骨舍利和感應舍利。1400 餘年後重現天日,惟用『罕見』,不足以表達。二零一零年六月十二日,釋迦牟尼佛頂骨舍利盛世重光大典在南京棲霞寺隆重舉行,海內外高僧大德有幸見證了這一重要歷史時刻。
中國佛教發展源遠流長,而南京在這歷史長河中佔據重要一席,扮演的角色絕對名列前三甲。以上爬梳的諸多內容足以昭示,南京不僅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亦是江南佛都。致敬,可愛的南京!
朱國美
二〇一九年十月十一日
王永顺、号黑子,祖籍山东临沂,1959年生于南京,职业画家,擅山水。师承钱松岩、萧平先生。现为中央新影书画院副院长,江苏美学会理事,民进中央开明书画院画师,民进江苏省文化工作委员会委员。出版有《金陵百景图》《王永顺山水画集》等多种,是一位被收藏界誉为极具发展潜力的画家。
作品欣赏
清涼道場避暑宮
清凉寺在城西清凉山南麓,初名先才寺,唐中和四年(八八四)立。杨吴时,权臣徐温将其扩建,称兴教寺。南唐升元元年(九三七),烈祖李昪在此避暑纳凉,改名石头清凉大道场。旧藏有南唐画家董羽画的龙、后主的八分书以及唐代书法家李霄远草书,合称『三绝』,为镇寺之宝。寺外有南唐保大三年(九四五)由僧人广惠挖掘古井,称南唐义井,又称保大泉。相传久饮鬓发不变,又名『还阳井』,寺僧以此烹茗饷客。清凉寺又为南唐重要的宗教活动场所,文益长期居寺内开堂授众,被封为『大法眼禅师』,所创『法眼宗』乃禅宗南宗五家之一。北宋太平兴国五年(九八零),幕府山清凉广惠禅寺迁此,后屡废屡建。明建文四年(一四零二)由周王朱肃重建,改额『清凉陟寺』。清乾隆间御书匾额。咸丰时毁,同治中重建。清凉寺据城西高地,景色绝佳,『清凉问佛』入《金陵四十八景》。
梅雨烹茶妙相庵
位于鼓楼东南角原双龙巷18 号的妙相庵,道光年间建,曾颇具名气,池亭花木,名胜一方。更令人称道的是其雨集,当时南京人不但用梅雨烹茶,还形成『雨集』。陈作霖《可园备忘录》中有述:『五月雨集妙相庵,六月刘园观荷,七月飞霞看云,八月秦淮水榭玩月,皆具文社、会饮。』每至梅雨季节,文人墨客相聚妙想庵,小尼姑端出梅雨茶,诸人品茗赏景,咏诗联句,泼墨挥毫,别有情趣。此俗相沿成习,雨集由此名传。太平天国时期,翼王石达开曾居此。一八六四湘军攻陷天京后,江宁绅士遂将该地改为曾国荃生祠。此后又复为尼姑庵。光绪三十二年(一九零六),两江总督端方在此开办『暨南学堂』,成为华侨教育的摇篮。一九三一年底,陆军大学由平迁宁,安置妙相庵旧址。一九三五年,国立戏剧学校成立后亦设于此。日军攻陷南京后,这里曾为难民营。阅尽沧桑,曲散人终,如今皆无存,只留下长串记忆!
利瑪竇居承恩寺
承恩寺位于三山街东北侧, 始建于明景泰二年(一四五一)。原为大宦官王瑾宅邸,死后由其朋僚奏请改为寺院,赐额『承恩禅寺』。《明史》载,王瑾原名陈芜,从永乐皇帝时即陪侍皇太孙朱瞻基,朝夕相处。朱瞻基即后来的宣德皇帝,即位后对其宠信有加,赐名『王瑾』。多次蒙恩重赏,积赀累万,于闹市建巨宅。据《承恩寺记略》载,该寺规模宏伟,南北长500 多尺,东西宽300 多尺。山门向南,内有六座大殿及禅堂、方丈室、僧舍、斋房等120 余间,统辖观音庵等几座小寺。承恩寺在当时南都乃重要佛寺,不仅僧徒众多,香火鼎盛,还是重要的接待场所。著名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赴东方传教,并在中国度过了29 年,其间他曾三赴南京,明万历二十七年(一五九九)第三次前来南都后,当时就住在承恩寺内。清光绪二十五年(一八九九),承恩寺遭遇大火,寺宇廊阁几乎损尽。现已无存。
『鳳凰來遊』鳳遊寺
凤游寺位于城区西南隅花露岗,前身可追溯至六朝名刹『瓦官寺』,东晋兴宁(三六三~三六五)年间建。刘宋元嘉十六年(四三九)有形似孔雀之异鸟翔集于此,一时引来『百鸟朝凤』。因缘而置凤台里,起台于山,称凤凰台,该地亦称凤台山。诗仙李白有《凤凰台》一诗,是气韵高古,堪与崔颢《黄鹤楼》争胜。杨吴时该寺更名吴兴寺,南唐升元二年又改称升元寺。北宋开宝年间,遭乱兵焚烧,遂付劫灰。太平兴国五年(九八零)复建,改崇胜戒坛院。至元代,无存,著名诗人萨都剌就发出『白面书生空吊古』的感伤。明初,该寺基址一半为军事重地骁骑卫仓,另一半则归于魏国公徐达族园。万历十九年(一五九一),僧人圆梓募资赎地,复创刹宇,一时颇具规模。因寺内有数株古桂相伴,故得丛桂寺之名。又因金陵状元焦竑言佛殿之侧有凤凰台,更名凤游寺。寺久无存,仅遗极少石刻。
徐達家廟華嚴庵
莫愁湖公园南门不远处的假山石后,可见一处典型明清轩廊建筑风格、花格门窗挂落的庭院,上署『华严庵』。院内假山石景、苍松翠竹,还有百年紫藤花繁叶茂,但惟独无佛像及香火,一如江南的私家园林。明洪武年间,朱元璋于莫愁湖畔建功臣楼、迎宾楼。其后,湖为徐达家私园,又建华严庵为家庙。华严庵,其名源于『华严经』,为莫愁湖南岸一座古刹。清乾隆初年,住持僧道成集合僧众在此修行。后毁于火,乾隆五十八年(一七九三),江宁知府李尧栋重修,有殿宇数十间,亭台楼榭,绿水荷香。道光年间,本地士绅集资加以扩建,有殿宇四十八间,庵内曾存明太祖赐匾。咸丰年间再遭天平天国战火。同治三年(一八六四)两江总督曾国藩饬工重修,湖楼落成,华堂曲槛,渐复旧观。学者张文虎常与友人集于庵内吟诗作赋。今华严庵三券廊拱门建筑,乃是一九五九年移至景区大门正北落地重建。
有佛無庵石佛庵
石佛庵在城东汤山之北二十里桦墅村,桦墅村初名『大王村』,乃奸臣秦桧故里,因其声名狼藉,村里又多栽桦树,后改现名。如今依然有秦氏后人世代居此,秦氏宗祠就在附近小巷里。古为拈花禅院。现有佛无庵,石佛窟就山而凿,略如千佛岩,有碑二,一为永乐,一为天启六年。其中『永乐』一碑,字迹虽已漫漶,但能辨认为『大明永乐元年二月吉日兴造,开山第一代白云禅师』,言明开凿时间是一四零三年,高僧白云禅师在此修行并凿石为窟。目前尚存佛窟共12 个,多为一窟一佛,主石窟则一佛二菩萨。大小不一,结跏趺坐于仰莲座上,施禅定印。佛像庄严精美,保存基本完好,题材为西方三圣和千佛。最大者高达1.4 米,小的仅头部露出地面。石窟窟门均雕刻成火焰状壸门,内壁留有明显凿痕与卯眼。石佛庵石窟是中国佛像中有准确纪年、有原始彩绘留存而甚为少见的石窟艺术,非常珍贵。
神鴉社鼓佛狸祠
南朝宋文帝元嘉二十七年(四五零),刘宋军队北伐惨败,北魏太武帝拓跋焘趁势全线反攻。十二月上旬,五路远征军兵临长江北岸,所过城邑,莫不望尘奔溃,降者无数。拓跋宏到达六合瓜埠,于山上建『毡屋』,后成祠堂。因其小字佛(读Bi)狸,故称『佛狸祠』,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下阙『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即是。后来当地百姓们把佛狸当作神来奉祀。之后改名太平真圣庙,民间俗称太平寺。千百年来,太平寺历尽沧桑,至清时犹存。清末,其建筑毁于战火,香火决绝。太平寺所在瓜埠古镇,最早见诸战国时期,古称瓜步。历史上许多帝王将相在此留下足迹,如秦始皇、明太祖、乾隆皇帝。而唐代骆宾王、宋代王安石、苏轼、梅尧臣等亦曾到此一游,吟诗赞美。如今太平盛世,重又开始复建,目前大雄宝殿、三圣殿、念佛堂、斋堂等建筑已立,渐具昔日规模。
一招賢禪寺立峨眉
招贤禅寺位于六合峨嵋山上,建于明朝景泰(一四五零—一四五七)年间,当年礼佛者甚众。清雍正年间,明昌法师重修寺庙。光绪年间,招贤禅寺因年久失修,破漏不堪。据传,寺僧了缘、吾泉带着当地衙门开具的文书去高邮化缘,到达一大户人家时已是三昼夜未食未眠。主人问起何事,了缘说明情况。可主人因其所持不是仪征衙门文书而拒,并言其是假和尚。了缘一气之下,加之修寺心切,居然拿起一把菜刀自断左手以示诚心。此举感动主人,一边让人给了缘疗伤,一边用船亲自将修寺人员和材料运到寺内,并承担一切费用。其后寺庙兴衰起伏,香火断续。自一九八二年开始至今,已初具规模,前殿、大殿内供奉佛像,殿外门额有『招贤禅寺』四个大字,对面照壁巍然而立。寺院尚存二块清代石碑,而院外东南角有一株银杏树,已有230 余岁。斯地清疏,实是荡涤世俗欲望、得以渗悟的良益之地。
『禪師窟』之道場寺
都城南门外有道场寺,乃东晋名刹,原名斗场寺,因其附近有斗场里,故以为名。因『斗』字与佛理相违,后改称道场寺。南朝萧齐时更名明安寺,后毁于齐、梁战火,从此消逝。尽管道场寺存世时间不长,但充满生命张力,对后世影响很大。因在译经方面贡献尤多,使之成为当时南方翻译佛典的重要场所,在中国佛教史上占有重要一席。晋末,太尉刘裕征讨刘毅于江陵,相遇北天竺僧佛驮跋陀罗(意译觉贤),甚加崇敬,邀其同归南下,安置于寺中传习禅法。义熙十四年(四一八),受吴郡内史孟顗、右卫将军褚叔度之邀,翻译《大方广佛华严经》,他领法业、慧义、慧严等众僧耗时三年完成,传之后世,成为经典。其后又有高僧法显,从长安前往天竺(今印度)获取众多律藏经典后返国,因敬慕觉贤,遂移居道场寺,与众僧合作译出《大般泥洹经》等一批典籍。这使得道场寺遐迩闻名。
尼僧之寺鐵索羅
铁索罗寺为东晋尼僧之寺,位于都城南门外,大体在雨花台附近。刘宋元嘉十一年(四三四),有狮子国(今斯里兰卡)僧尼铁索罗居此,因以名寺。所谓比丘,梵文音译,即为和尚。而比丘尼则为出家受具足戒的女子,略称尼僧,俗称尼姑。刘宋元嘉七年(四三零),狮子国比丘尼一行远赴建康(今南京),欲给中国尼众授完整具足戒,未果。次年,西域高僧求那跋摩应宋文帝之邀来此传法,有景福寺尼僧慧果、净因求请授二部戒,求那跋摩邀约远在国内的比丘尼铁索罗来建康,在南林寺设传戒坛,成功完成为慧果等300 多位比丘尼授具足戒,使中国的比丘尼获得与比丘同等的佛教地位。尼众为表感激之情,化缘募捐,重修铁索罗居住尼寺,并以其名命寺。南朝宋齐时,铁索罗寺盛极一时,八方尼僧云集。先名翠灵寺,旋又更名妙果寺。宋时毁而复修,改名瑞相院。至明,渐衰,嘉靖年间遭毁弃。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