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何多苓的艺术自带诗意,他的艺术造型功底坚实而全面,落笔之处,人物、景象都充满生命活力。自80年代起,他不断有新作问世,一直探索油画技法和风格的变化。
辽宁美术出版社在1994年时,出版了画册《一代畫风》,书中选用了何多苓1982年到1992年这十年间具有代表性的17幅油画作品。当时应出版社的要求,何多苓给每幅画作都写下了一段关于创作心得、技法亦或是背景的文字。
时隔27年,艺术的本质和艺术家的语境在逐渐清晰和扩大,虽然艺术家的部分观点已经发生变化甚至是持完全否定的态度,但对这些文字的重读与反思仍然颇具意义。
此为第4期,包含作品(及文字):《偷走的孩子》《午后》《夜风》。
第1期:何多苓自述①:一座在阳光下裸露的废墟
第2期:何多苓自述②:从抽象构成中寻找作品的基础
第3期:何多苓自述③ | 一种“可触摸的美感”
@《偷走的孩子》1988年 油画 布 98×135cm 私人藏
和《塔》作于同一时期的这幅画准备参加第四届全国美展。标题来自叶芝的同名诗歌。对此欧阳江河评论道:“至于那个坐在路边的女孩,我们难于确定她的衣裳是睡衣还是尸衣,她本人是一个天使还是亡灵,属于悬浮空中的黑太阳所代表的人类之终结,还是属于怀里的苹果(是亚当曾经结下的那枚禁果吗?)所代表的人类之起源。一切都不置可否,但一切又都确切无疑……”(见台湾《炎黄艺术》第十四期)
无论如何,至少我想在这里制造一种无谓昼夜、无谓时空、无谓生死的气氛。黑色天体(不一定是太阳或别的什么)的体积感与地平线造成某种错觉。黑色的风筝是一个重要的象征物,但我不能肯定其涵义。
除此之外,黑色的土地和路面使我花了很大力气。我似乎偏爱这类极难刻画的东西。女孩的脸是一气呵成的,而她的白衣则因多次重画堆得很厚。
写于1994年
@《午后》1989年 油画 布 70×100cm私人藏
那一时期,我的典型技巧是:很厚的底子,多层薄涂,在造型中很少使用白色,使用画刀比笔更多。画的过程缓慢,最后效果是半透明的平整色盖在粗糙的底子上,就像果冻盖在蛋糕上那样。其中很多微妙之处可能只有作者本人能享受到。
女孩的脸曾画到很精细的程度,然后在上面罩上一层稀薄的黑色(大部份随即用布擦去)以减弱之。再用稀释成乳状的亮暖灰色反复覆盖(每次覆盖前都在画面上擦上少许亚麻油),使之形成一种朦胧的珐琅似的表面。
最后用纤细而尖锐的线条对细部加以有选择的强调,某些细节(如嘴角)保留减弱至最大限度的效果。上述尖锐的轮廓线很多,并不是用小笔勾勒,而是画刀在刮去两侧色层时,在交界处形成的积淀。在左肩上可以清楚地看到这种痕迹。
写于1994年
@《夜风》1989年 油画 布 98×118cm 私人藏
实际上于1989年在国内开始,一年后在美国完成的一批画,由于它们在运输途中饱受摧残,纽约的干燥冬天,使得这些画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坏。在展览前的修补工作花去了几个月的时间。由于破坏的部份需要填补,结果与最初的画面结构安排发生冲突。
比如这幅画中,黑色的天空本来是平涂薄色层,由于完全重画,那些厚的笔触在拍摄底片时产生了大量反光。这幅画画在一张粗糙的亚麻布上,画布的吸油性特强,最后产生了一种黯淡的动人效果。因为天空在修补时被迫厚涂,这种效果遭到了破坏。
写于1994年
何多苓
当代著名油画家,毕业于四川美院,成名于80年代。作品多次获得国内外大奖,从80年代到现在,各个时期一直探索油画技法和风格的变化。作品曾深刻地影响过一代人。
- End -
编辑 | 谈竞
封面摄影 | 迟阿娟
油画 | 何多苓美术馆
@关于白夜
白夜是由诗人翟永明,艺术家何多苓与友人戴红创立于1998年的独立文化品牌。创立至今举办过无数的跨领域文化活动:中外诗歌朗诵会,艺术展览,电影放映,戏剧沙龙,音乐演出,翻译工作坊等,活动嘉宾均由来自巴西、美国、以色列、德国、斯洛文尼亚、英国、爱尔兰以及国内各地区的诗人、作家、艺术家、建筑师、电影人、大学教授、文学评论家组成。
相关文集:《白夜谭》(2009年)、《方寸白夜子疏狂》(2018年)、《以白夜为坐标》(2018年,中信出版社)
纪录片:《白夜往事》(2018)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