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整理杨刚材料,发现一幅作品《读书的牧民》。此画右边题为“第一幅水墨写生”,左边题为“七八年的水墨写生九五年题杨刚”。《读书的牧民》画于1978年;左右两边题款当皆作于1995年,或杨刚见其少作,颇生感慨,故有题跋。
读书的牧民
此画特殊之处有二。一此是杨刚水墨写生。近代以来有识之士往往批评《芥子园画谱》,以为唯学此则与真实隔了两层,成了“影子的影子”,故倡写实、师造化,欲脱窠臼、直面现实。杨刚少年时往访蒋兆和,蒋先生教其曰“还是要多画写生”。杨刚一生画速写不辍,速写可谓联系现实生活的天线与触角。此作中的牧民著蒙古袍,头低垂,戴眼镜,握一书,聚精会神观看,手居画面重要位置,指节粗大,可知是劳动人民。此牧民当是杨刚七十年代在锡林浩特工作时所见者,或其读书神态打动了杨刚,抑或觉其形象入画,于是写之。
第二个特殊处在于,此是杨刚第一幅写生。1963年,杨刚考入中央美院附中,预流时代,接受主流美术教育,重西画基础,轻中国画。杨刚受此风气影响与感染久之。及1973年赴锡林浩特工作,与当地工笔画家相摩相荡,入贝子庙观古代壁画,始重中国画,并深入研究。1976年作工笔《到政治夜校》,入选当年全国美展,可谓其时工笔代表作。同时,杨刚亦尝试水墨画创作。观夫《读书的牧民》,完全在徐蒋体系范围内,大致是以毛笔画西画,好似昔年鲁迅之“直译”腔。此画极重光影,牧民双目稍垂,眼镜涂成灰色,或因帽檐遮盖使然。
较诸《读书的牧民》,其后杨刚水墨有了巨大变化,然原始要终,观夫此作,可知杨刚创作渊源所自;观夫后来之作,则可知杨刚在徐蒋体系基础上的创新与突破。
2021年6月30日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