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库艺术》主办的“自由绘画创研工作坊”第三期现已正式启动报名!本次工作坊提出全新主题:“绘画方法论拓展”,《库艺术》对导师马轲进行了先期专访,导师就自己对于此次教学理念的认识,自身的学术课题、教学重点,以及对参与成员的要求等诸多方面进行了深入浅出的阐释。 库艺术=库:您的作品有很鲜明的个人语言和强烈的风格,但似乎您并不同意“个人化的艺术语言”这种说法? 马轲=马:每当看到我喜欢的画,心里总会想“能画成那样就好了”。“画成像自己那样”,呵呵,总感觉哪里不太对劲。 「窟窿——马轲的绘画」展览现场,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2021年 马轲个展,慕尼黑 Galerie Rüdiger Schöttle 展览现场,2018年摄影:Wilfried Petzi 库:您本次的课题名为:绘画语言的产生。能否简略介绍一下您自身艺术语言的过程? 马:绘画从虚空中来,无法按部就班,像一个漂泊者,没有目的地。 无题,2020,布面油画,38 x 50 cm 异形,2021,布面油画,100 x 80 cm 盲人摸象(一),2021,布面油画,33 x 40 cm 行走的房屋(二),2021,布面油画,290 x 180 cm 库:您将现代主义绘画(毕加索以来的绘画)单独拿出来进行讲解,并以“鸡蛋”作为绘画题材,而鸡蛋是绘画中最基础的训练科目,两者之间似乎很难让人联系到一起。
踏花,2021,布面油画,71 x 58 cm 狮子与马,2020,布面油画,80 x 60 cm 狮子与马2021,2021,布面油画,254 x 200 cm 库:艺术界常有“学某某生,学某某死”这样的说法。艺术史中的风格、语言为我们所借鉴、使用之后,很多人顾虑会产生相似甚至抄袭的问题。这两者之间的边界应如何把握? 马:自上而下就是借鉴,自下而上就是抄袭。江洋大盗是借鉴,小偷小摸就是抄袭。这两者之间的界限在于自己。能者学谁都不会死,不能者学谁都活不成。顾虑源于无知。能者请大胆借鉴,不能者请勿抄袭。 莎乐美,2020,布面油画,40 x 33 cm 国王的游戏(二),2020,布面油画,200 x 150 cm 爱莫机,2020,布面油画,239 x 173 cm 灯,2020,布面油画,229 x 179 cm 库:您在展览中呈现了您对毕加索最新研读心得。在国内像您这样成功的艺术家还在致力于研读某位大师的作品,是不多见的。您从他的画中重新发现了什么? 马:自由,一种摆脱了自然主义束缚的自由。 漫游者之歌,2020,布面油画,50 x 38 cm 天空,2017,布面油画,50 x 60 cm 风雨欲来,2020,布面油画,133 x 236 cm 林中(一),2019,布面油画,59 x 72 cm 导师简介 马轲 MA KE 1970年生于山东淄博。1994年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绘画系油画专业,后留校任教。1998年去到非洲援教一年,2005年获硕士研究生学位,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四画室。非洲的经历,使他对过往的生活和文化有了重新的解读,作品中平添了一种“生命的意识”,包括明确地把重点放在了绘画语言与个人生存感受的呼应之上,也因此为他在绘画上确立了一个新的方向和新的抱负。批评家、策展人凯伦·史密斯说,“甚至可以将马轲描述成中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现代主义画家”。(凯伦·史密斯,“杯弓蛇影—谈马轲的绘画”站台中国出版,201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