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辛丑仲夏,益州七友以荷为题,挥翰于浣花溪畔。7月23日,池上临风——益州画社七人水墨画作品展在重华艺术中心开展,展出益州画社七位画家的近30余幅作品。
有着近几十年友情的益州画社的七位艺术家,风格各异,有画人物、有画山水、有画花鸟;有大写意也有兼工带写,在这烈夏中,以荷为媒,以画为介,畅聊对荷的看法。这些作品,或直接写荷的形、或写荷的意,亦或写荷的精神,每个画家都用自己最为擅长和有灵感的的方式,抒胸中丘壑。
如参展画家魏学峰语:“荷,千百年来为文人墨客所重。以为百花中至清高者,莫若荷花。洁身自处,傲然独立。荷亦为佛界圣物,吴昌硕云:‘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文人写之,笔下亦带妙香。翠盖参差,新红凝露,无不是与幽怀共语。”可见“荷”在文人墨客心中的重要地位。
四川省工笔画学会会长吴绪经本是擅长人物画,面对“荷”的主题,自然是从内在的品格做了一番思考。古代文人特别推崇荷花中通外直,不慢不急、出淤泥而不染的品格。《爱莲说》更是把荷花推崇到之高的品格之赏。吴绪经几十年的艺术创作,自认一直在与“荷”的品格看齐。这次展出带来的四件作品,表面上看都与荷花没有一点关系,但是它们的内在隐喻又没有一张不和荷花有关。
彭先诚讲到,“在传统中国的题材中就有梅兰竹菊四君子,历代文人都围绕着它们创作了很多不朽的作品。恰恰里面没有荷花,我认为有点遗憾。宋代周敦颐的《爱莲说》把荷花提到了一个很高的境界,‘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荷花具备君子风,也具备佛性和禅意。我画荷是对笔墨的修炼过程,也是与自然体念交流的过程。偶有意到神到之笔也。”
而刘朴言到“又当盛暑,自古以来在此季节都有不少以荷为题的书画、文学作品,这也可以说是我们整个中华人文对‘出淤泥不染’品格的推崇。每当信步池边,尤其夜深人静,往往就会想到‘田田的叶子……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或者更多名人吟咏荷塘的那些诗句。所以年复一年,夏秋中自己以荷为题的作品还是以表现荷塘为主的居多。”
参展画家秦天柱也谈到自己对荷的感受:“从古到今的文人、画家都喜欢荷花,我认为容易画它也是因为它具备了画画里的最基本的构成关系:点线面。从本身意义来讲,“和”是最根本的精神所在:和和美美,和而大,等等。它跟我们人性是相契合的。这七个人里,画人物、山水、花鸟的都有。在这种情况下有意地画同一题材就会很有意思,有趣了。”
叶瑞琨作为山水画画家,也表达了对荷的思考:“作为山水画家,以前我们画荷花最多是点缀,但是要把它作为主题,就要把山水放到次要地位,这是给我们的一个崭新考验。在我看来,中国的最高境界就是要‘致中和’,要有‘中和之气’。我是把中国文化里的‘致中和’,还有‘静’融入了进去,从这两点出发画的。”
蔡寅坤的绘画以重彩荷花见长,象征着合和之美、合和之心。“‘喊荷’,就是一种呼唤之声,一种和谐之声,是我从心底呼唤出的正能量,这就是我笔下的荷花。这次展览我拿的是与秋天有关的重彩荷花参展。在我看来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也是生命萌芽的季节。秋天有着欣欣向荣的景象,象征着成熟与收获。秋天的荷花更有韵味,值得用画笔进行描绘与抒情。”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