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怎样理解林散之书法出现的意义

   艺术鉴赏的目的在于对艺术品个体的美的认识和享受,在理解的过程中提高个人的精神境界,达到愉悦、快乐、幸福、舒畅和思想意识的提升。

   对一件艺术品欣赏,我们不能只说他“好”“不好”,要认真仔细分析“好”好在什么地方,优点是什么,精彩在哪里,我们在这件艺术品中应该得到什么等等。“不好”不好在那里,问题是什么,不符合什么道理。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欣赏中得到认识和知识,才能给我们对艺术的认识越来越深,对艺术的精神越来越理解,提高我们对高档生活的求和享受。

   相对于某一个艺术家,在其艺术生涯中,便不是所有的作品都是精品的艺术品。从其风格来说有统一的一方面,但就其个体来说,有的就不是精品,连普品都不是。在鉴赏的过程中我们就应该有的放矢,取其优点,丢其糟粕,取其美好的一面,抛弃不好的一面,让我们在正确的艺术欣赏道路上,获取丰富的营养。

    林散之(1898一1989),当代书法草圣。

    安徽和县乌江人。原名以霖,号三痴,后改名散之,别号左耳、散耳、聋叟、江上老人。

     一,艺术成就

    林散之属于大器晚成的艺术大家,其艺术精品几乎在75岁到85岁左右之间。他是第一个把书法和绘画的用笔用墨用水方法,与生宣纸的濡墨性能,巧妙的融入草书创作之中,创造了“林体”草书,

    二,艺术特色

   林散之笔法,得其点线精髓,线条有晋人风范,又有新的发展。羊毫长锋入纸,中锋正笔,瘦劲挺拔,遒劲清丽涩进疾阻,线条飘逸,入木三分。加之生宣特有的水墨变化,使水墨表现有层次又交融,滋润灿烂。行笔颖毫方圆兼用,则浓淡枯润,粗细大小,点画狼藉,瑰意琦行,跃然纸上。唯字形尚缺整饬,用笔涩行使然。观其点线笔法,起收转承,参差变化,恣意挥洒,皆乎天成,有古人所谓:万岁枯藤,印印泥,屋漏痕,折股钗,锥画沙等意。

   其草书用笔用点用线,皆合乎传统文化发展的历史传承,解决了书写过程中快与慢、静与动、远与近、内与外等矛盾的对立统一。已经超越同侪,齐肩古人故能给人们以美的享受,当然是好东西。林老能成为一代草书大圣人,名至所归,理所当然。

三,社会意义

   林散之草书体的出现,是当代书法史上的一件大事,给沉迷的书法领域的一针强心剂。

都说书法笔法到唐代就已经失传,上千年来人们一直在寻找古人的运笔方法,都没有得到。历史上如苏轼,米芾,董其昌等都在探寻古人笔法,都没有一个准确的说法和准确的表现方法。现代很多大学教授也在研究古人书法笔法,终没有定论。

   从林散之的运笔方法中可以看到晋人的运笔痕迹,点线的韵味,行笔的风格。说明林散之得到古人的笔法,尽管与历史上大家(唐以前)相比还是有很大距离,但就近几百年历史上能出现一个这样的现象,也是当代莫大的幸事。我想林散之的伟大也许就在这里吧!

   如果林散之草书的出现,就是用古人写字的正确笔法,那么研究林散之比研究上千年前的古人方便。其草书出现的社会现实意义就不一般了。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