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传说周公继文王之后汇集历代占卜记录,总结整理具有代表性的内容,为六十四卦各爻系辞,以取象明理。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古人没有可以依循与学习的规则成法,于是他们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从天地万物与自身的经验中学习积累。历经夏、商、周数百年集腋成裘,由《连山》至《归藏》至于《周易》最后成《易经》,传说为数个圣人的手笔,事实上却是无数岁月无数人经验与智慧的结晶。
后世之人不缺少学习的对象与现成规则,反而却难以跳出所学的条条框框,无法自拔。
易经,行书、白文印
《易经·中孚》:豚鱼吉,信及豚鱼也;利涉大川,乘木舟虚也。
行事吉利的根本原因在于自己的诚信,诚信之人即便用最为简薄的猪和鱼当祭品也一样会吉利;木舟能够横渡河流涉险远行,是因为中空虚怀才得以浮于水上。
易经各爻记录的事例道理中,并没有鬼神不可测的东西,俱是人生与阅历的朴素记录罢了。前人多有将其附会穿凿神秘化,其实是想的太多反而自误。
《尚书·洪范》:稽疑:谋及乃心,谋及卿士。谋及庶人,谋及卜筮。汝则从,龟从、筮从,卿士从,庶民从,是之谓大同。庶民从,龟从,筮从、汝则逆,卿士逆,吉。汝则从,龟从,筮逆,卿士逆,庶民逆,作内吉,作外凶。龟筮共违于人, 用静吉,用作凶。
占卜结果与自己的考虑、大臣与民众的意愿相违时,则不可用,用则凶。可见古人占卜,也只是作为多种决疑手段中的一种罢了,并不一定就要按照卜筮执行。
《左传》:恒公:卜以决疑,不疑何卜?
《荀子·大略》:善为易者不占。
周公整理的占卜记录涉及生活各个方面,因此《易经》的内容也就无所不包,加上古文精简文辞玄奥,各种以讹传讹故意粉饰,有心误导,将《易经》视为天上地下无所不测的神奇,在这样的初心之下,永远也不可能真正理解《易经》。
秦汉盛行的谶纬学说,滥觞于帝王的自我神化和祥瑞迷信,进而简化为求签算命,衍生出来的各种太乙神数、六壬、四柱、奇门遁甲、紫微斗数、铁板神数、梅花易数等不可胜数。
以为《易经》是沟通人神天命定数的预测方法,手指头轻轻一动,就能坐享其成。不过是愚氓的无知幻想,徒然被逞于口舌者愚弄诓骗而已。
阅读《易经》,不过是用历史的吉凶祸福经验,来指导生活实践的方向,绝不是告知你命中注定的结局。文采与品质彪炳,未占有孚;急功近利,凶;固守正道,吉;言行为因,吉凶为果,祸福无门,唯自招之,何来天命。
学习《易经》,更重要的是学习前人在没有人走过的荒野中,从天地万物中总结经验教训、形成哲理、找寻方向的勇气与毅力。具备这样的开创精神与能力,就能在任何事业与知识上踏出全新的路程,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而不是人云亦云,困于他人的言语中踌蹴一生。
再次读起《易经》,一则温故而知新,一则读之乐趣无穷。无奈其中词句生疏,读起来十分伤脑筋,本计划一日读一卦,最终限于学识精力,勉强两日能读一卦,历时半年方才读完,多有读后已经无力再看一遍笔记的时候,其间有些错漏也是肯定的。
总体上是将《易经》当做古人对事物认识与思考的一份记录文章,把古人当做与大家有着相同智力水平(当然是比我高了许多)的普通朋友来对待,相对而坐论事谈理,略供彼此参酌。所记录的也是自己对各卦爻象事例哲理的理解与学习心得,无关鬼神天命之说。无论前贤来者有不同的见解,从其他的角度来理解《易经》或其中某一卦某一爻,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对于不认同将《易经》拉下神坛与迷信鬼神者,或能得遇当头棒喝,或至死方知,或永远也忘不了灯芯草,这就不能知道了。生而知之的圣人,无所不能的天书,却是肯定不存在的。
《菩提偈》
唐·惠能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欢迎关注公众号:中流治印,获得免费印章设计。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