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刚才偶看到《国际艺术大观》推介的一组图文--“行走的绝色青花,不是瓷”,觉得很有意思!这里,谈谈自己的一些观后感。
首先,是该图文标题中的“行走”二字。它点岀了服装设计师最杰岀的贡献,是他赋予了传统的中国青花瓷以新的生命力--把瓷器变成了一种可以移动的、可以优雅地在社会人群中行走--既可以在华丽的场合中展示,亦可在朴素的生活环境中展露的一种艺术。
从一种实用的器皿艺术,移植、转换到另一种供穿戴的实用艺术上,这个创意的跨度,真的是很大!
我很佩服这些艺术家,在观念上的宏阔和思想上的开放。
作品的创造和革新,首先是从这里开始的!而不是在技术、技巧、工具、材料等细节层靣展开的。
其次,是艺术家很敏悦、又很准确地把握住了中国青花瓷最动人、最富美感的精要之处,那就是:它给人的沉稳、绵深的精神性感染,和在视觉上带给人的那种清雅、素丽的外在美。
从图文中的作品看,我们可以明显地感受到,设计者是准确地把握到了青花瓷艺术真缔的--从它的形式美,到其内在的底蕴美。
其次,是设计家在展开自己的创作时,并没有停留在简单摹仿传统图案和造型样式上。而是在自己全新的设计中,注入了一份青春活力和时尚感,从而令观者感到十分的新颖和愉悦。
从作品的最终效果看,我们可以判定:设计者的岀发点,完全是建立在,如何让服装的适用性和时尚性,结合得既巧妙、又自如之上的。其间,又细緻地顾及到人物的身份、穿戴的场合、所处的环境、年龄的大小、适用的季节,乃至使用者的民族、地域的差别……于是,就又生发出了更加丰富多彩的服装样式和图案装饰。而它们,又都统一在了青花瓷所独有的、传统的蓝白两种基色上。
把青花瓷大胆而巧妙地转换、移植到服装领域,是这些作品,更具个性化、饶有民族情趣的一个奇招。
另外,我也想到,和思想、观念的开放同等重要的,还有设计者对民族文化传统的深刻理解,以及由衷的热爱。否则,他们是不可能设计和制作岀风格如此独特的作品来的。
而它们给予我们最大的启示是: 我们的祖先,为我们留下了一份十分丰富、可以不断发掘的文化遗产。创造性地继承好它们,是可以使当代文化艺术,焕发出更加强旺的生命力的。
传统,是发展现当代艺术的根脉,我们不能割断它们。
世上,没有旱地拔葱式的艺术!
((文中图片,选自《国际艺术大观》))
玉山 匆记 隨感于合肥 2021.9.6
作者:刘玉山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