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黄志扬
广东四会市人,1958年生于广州,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现为广州市美术家协会会员,前广州南沙区书画院副院长,现任广东四会市书画学会副会长,广州市越秀区美术家协会理事,岭南诗书画会理事。
广州艺博会:您进入艺术领域有什么特别的故事吗?
黄志扬:我从小就喜欢美术,那个年代经济条件不好,都是凭着自己的爱好去自学,凭着自己的天赋和对艺术的追求去学。慢慢地学到了一些基础和本领,后来经朋友介绍,认识了当时广州工人美协主席叶荣光老师和广州画院副院长黄志坚老师,经两位老师的指导,自己的画艺一步步得到了提高。1987年我进入中国书画函授大学进修了3年时间,其间参加广州市大型的书画展,並获得美术优秀奖。1993年考进了广州市美术学院,得到系统的教育和培养。从此步入我人生的艺术领域。
广州艺博会:您的作品在表现手法及艺术创作风格上有什么较为突出的特点?
黄志扬:我一直从事山水画研究和创作,我特别喜欢山水画的乡村类和岭南水乡题材,所以这30多年来我一直往这个方向研究和发展。
记得从小学到中学的时候,我经常到农村学农,高中毕业到农村务农,这一切对我来说既新鲜又有莫大的好奇。我有幸体验了另一种生活,让我体味到人与大自然的美好景色,一山一水、一树一木、一屋一船,都使我感到那么清新而亲切,农家乡村小景、田园溪涧流水都那么生机勃勃,意趣盎然。这一切都激发了我对大自然的美好向往和对岭南乡村古朴纯美的钟爱,极大地丰富了我所要描绘的对象。渐渐地我习惯了以此作为绘画的主要素材,也慢慢地形成我的绘画风格。
我个人绘画的主要特点是注重”点、线、面"的有机组合。造型结构主要用线条表现,以线条书写入画,灵动随意。我作画很喜欢用“点”来调动画面的节奏,用“点”来激发我创作的情感,用点在画面加强意境,增加画面趣味性,我特别注重“点”在画面重要性,这是我惯用的绘画技法和特点。
广州艺博会:您现阶段的创作主题是什么?是怎么形成如今这种艺术风格的?
黄志扬:现在我一直从事创作乡村类的一些作品,因为我喜欢这一类题材。早期我是画大山大水大气势的山水画,后来慢慢改变了想法。我生长在南方大城市,如果要画那些大山大水的山水画,一定没有北方画家画得好,所以我就开始研究岭南水乡画,那时候画这类题材的画家也比较少,而且岭南的水乡古村题材广泛,古朴村落、质厚民风、祠堂破房、小桥流水、荷塘小舟、禾稻鸡啄的乡村小景,更能感动我,激发我创作的灵感和欲望。
通过这一过程的学习,对我自己绘画语言的形成有极大的帮助,也让我在山水画创作构思上得到不少启发。1992年春,我跟随老师到顺德乡村采风,期间看到很多古建筑和旧房子,我不断观察描写,发现很多旧建筑很美,我就把这些美好的景色写下来。但后来又发现一个问题,在我描绘的这些淳朴的旧房子背后,有好多新的建筑拔地而起,在旧的旁边又盖起新的,使整个古村落变得不协调,新和旧形成很大的反差。从那时起,我就意识到随着年代的发展,旧的越来越少,我作为一个当代的画家,更要抓紧时间把这里旧房子画下来,说不定过了二三十年后,这些房子就全没了。
自那以后,我就更加坚定从这方面去研究发展,经常去乡村、古城、渔港等地方采风写生。我尽可能把中国古老的传统文化留在我的作品里。
广州艺博会:您的创作灵感和动力来源是什么?
黄志扬:江南的景色迷人,因为它充满诗情画意,当我漫步在山林村野和恬静乡村的时候,那各式各样庭院村舍、小桥流水像一幅幅美丽的图画,给予我各种遐想,亦激发我创作的灵感和欲望。我创作的动力和灵感,来源于我对生活的一种追求,一种热爱。
绘画本身是一种融合的语言,尤其是中国画,它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我们的生活状态。每个人选择的生活方式、节奏、空间不一样,以及对自己作品的期待有不同,这些都对创作有所影响。
在创作过程中,题材选择其实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在传统中国古代山水画里,亭台楼阁等建筑大多数情况下只是山水画面当中的点景,不作为主题来表现。现在当我们把古建筑、村落作为主题来创作,画面上所呈现出来的结构是不一样的,所使用的方法也不一样。比如说画民居楼阁村落,就产生了很多结构上的几何形态,以及很多纵横交错的线条形态,对线条的要求更加苛刻。所以,题材内容的转化会使我在画面形式上做出很多改变,这有时是形成个人化语言方式很重要的一个起点,是我们现代画家需要去研究的课题,也是我一直坚持创作的动力。
广州艺博会:您认为写生对于艺术创作有怎样的意义?
黄志扬:在传统中国画的学习过程中,临摹和写生是两种最基本的学习途径。中国人对于写生的理解最早来自于唐代张躁的: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理论。写生作为一种最简单、最直接体验生活的方式,可以让画家不知不觉将自身的生活体验和情感融入到艺术创作中,形成自身独特的艺术风格。所以,在中国画的创作中,写生能够直接影响画家的艺术风格。
我从事山水创作多年,一直坚持临摹与写生相结合,我走遍大江南北,早期去黄山、张家界、三青山、泰山,后来去江南婺源、绍兴、周庄、南浔,广西黄姚、三江程阳、贺州、融水石上人家、贵州遭义,赤水丙安古镇,贵州思南郝家湾古村,乌江古镇;还有云南速河、大理、丽江、滕冲、和顺古镇等等。多年来通过这些地方的体验,与大自然交流,物我两忘,使我学到了很多东西,也积累了大量创作素材。在这个过程里,丰富了我的人生,也有乐有苦。
广州艺博会:有哪位艺术家或前辈,对您的创作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黄志扬:众所周知,岭南派的山水大家黎雄才是当代国画家、美术教育家,是岭南画派卓有成就的代表人物。他擅长山水画,画作气势浑厚、自具风貌,被评论界称为“黎家山水"。广东很多绘画爱好者都是从"黎家山水"入门的。虽然我没有直接跟他学习过,但是黎雄才前辈对我们影响深远,让我们受益匪浅。
我喜欢研究北宋画家和明清的一些画家营养和经验。比如说我很喜欢清代的石涛、龚贤,从他们的作品学到了很多技法。还有现代著名的画家黄宾虹、李可染、陆俨少等都是我很喜欢的艺术家,但对我影响深远还是黎雄才,因为我坚实的基础是从他那里开始的。
广州艺博会:在您看来,艺术创作对您的生活、人生产生了哪些影响和改变?
黄志扬:暮然回首,在30多年的艺术生涯里,虽然没有惊天动地的时刻,也没有显赫卓越的成就,但我愿平淡地为艺术而活着,为艺术而快乐,我愿在沉默中静化,在淡泊中升华。这是我的人生观。对于我来说,半生与艺术的纠缠已经成为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1994年,我的水乡系列画作在香港举办四地区(中国、香港、澳门、韩国)艺术家交流会展览,现场有些西方人看到我的画非常感兴趣,他们认为我的水乡画既有中国画古朴乡村味,也有时代色彩感。有位外国藏家和我现场交流,他觉得我的画非常有诗意,还赞扬画得朴实,写得很美。我们通过互相间的交流产生了一种共鸣,我想其实是艺术所传递的人类共通的感情,并不存在东西方的差距、古代与现代的区别,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力量。通过那次交流,使我对艺术创作有了提升,也开了眼界。
广州艺博会:在创作过程中,您是否遇到过瓶颈?您是如何突破的?
黄志扬:其实每个画家在艺术的道路上都会遇到各种困惑或瓶颈。特别是在初期,绘画还未成熟,艺术还未定型的时候最容易遇到。每次当我遇到困难的时候,我就停下来不再往下画,静心思考、读读书,找些资料看看古代和现代著名的画,吸收传统艺术营养的同时,思考怎样画出时代的精神,还有就是到大自然里走走,与大自然交流,从传统的山水画中走出来。这已成为当代山水画家的自觉追求,也是山水画家的共同课题。
中国画最强大的基因就是笔墨。笔墨是建立在中国画的线条基础之上的。中国画用线条塑造形体,这也是中国绘画与其他绘画最不一样、最具有中国特色的一点。同时,线条本身是具有表现力的,这种表现力最能代表艺术家个性。因此我从画大山大岭转为画乡村古民居画风时,在这种转换的过程中,我不断遇到难题,因为画山的线条和画古建筑房子的线条完全不同,画主题房子的线条要求更高,需要思考怎么在线条造型方面突破。我从书法用笔入手,吸收各家的笔墨精神。同时经常外出写生,对村舍亭台楼阁的形态有深入的理解和体验。久而久之,就觉得自然融入了笔墨,笔墨创造了自然。
广州艺博会:您怎么看待传统与当代,传承和创新的关系?
黄志扬:中国画的继承和创新一直是整个艺术界不断讨论的话题。回顾中国画的发展历程,我们发现中国绘画在成熟期后的每一次创新,都离不开对于传统的再一次深入地挖掘,在新时代的背景下,更应当不忘传统,持续创新。
书画继承和创新的关系在中国艺术中是十分重要的,书画先要继承传统,但继承的不是形式,而是方法,不是画形,而是写神。具体来说,绘画不是临摹绘画,而是继承笔墨去画自己创新的绘画。
传统绘画语言包括笔墨语言和画家的物象语言。物象语言大家可能不太理解,对于有些画家而言,他习惯画某种树、某种山体,或者习惯于某种构图,这就是他所谓的物象习惯,这都属于他的物象范畴,因为这种习惯就是他的个性。笔墨语言大家都很容易理解,每个画家都有自己的笔墨形式、笔墨格调,这都是个人的风格。所以笔墨在传统绘画当中是极其重要的。
当代和传统之间有什么区别和联系?这也要从绘画的语言、形式、意蕴这三方面去比较。当代的绘画语言和传统的绘画语言本身就有区别。当代的绘画语言更多的是要符合于当下所见到的这些物象,而当下有很多新的事物是在传统的笔墨语言、物象语言里找不到的。
所以这个环节是需要我们当代人去做的,就相当于要去填补传统绘画语言里的空白。传统的绘画语言所表现的东西是有限的,所以传统和当代不一样,所表达的物象就不一样。比如现代画山水或乡村都画些电线杆,或者画下雨打着雨伞,画人在大山行旅背着背包等等,古代山水画里根本没有这绘画语言。这就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去创造时代笔墨语言,正所谓"笔墨当随时代"。
作为一个当代画家,就得先把传统笔墨弄清楚,你才能更好地探索和表现当下的笔墨。只有具备这样的素养之后,你才有可能把当下眼前所见的物象,用你的笔墨表现出来,才能符合中国画的笔墨要求。所以在创作中,传统与当代的冲突是我们站在孤立的角度去认识,认为两者有冲突,实则是没有冲突的。
广州艺博会:您如何看待当下艺术生态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向?
黄志扬:中国书画从古到今已经成为了国粹。历朝历代的艺术家尊崇美、敬畏美,创作出了无数的艺术精品乃至神品。可是到了今天,中国画坛七彩纷呈,风格各异,作品的图式与传统的程式已大大地拉开了距离,然而与西方绘画的距离却又近了起来。由此带来的结果是大写意的中国画成为稀有物种,即使是小写意的也很难寻觅,随之而兴的是工笔重彩或是笔墨繁密的中国画多起来了。在中国画中能取得真正成功的是敬畏美、追求美、尊崇美的神圣性,而不是对线条、晕法、皱法、颜料等的熟练掌握和复制性运用。中国画的内在灵魂就是笔墨精神,技法重要,心法更重要。技法人人都可以达到,唯独心法难以练就。美的神圣性就是中国画的心法。
中国画当下欠缺的正是写意精神。在高科技发达的条件下,高度写实、再现的技术达到相当高的水平,但是写意性相形见弱,未能充分体现中国文化的精神内函。所以我认为对写意精神的追求愈益显得十分重要。写意精神应该是写意画具备的本质特点,是艺术的最高境界。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