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張智永,男,1961年出生於北京,自幼酷愛藝術,初從吳悅石先生學畫山水,繼得何海霞先生指導,書法繪畫俱得精進。1990年拜崔如琢先生為師,為入室弟子,深得傳統中國畫精髓,形成獨特風格。現為中央民族大學山水畫高研班崔如琢工作室助教,故宮學院中國畫研究院駐院畫家,泰中文化藝術交流協會副主席。張智永擅山水,兼入花卉翎毛。其作品氣勢沉雄,用墨充沛如潑注,意態鴻蒙,方寸間得見傳統自在的性情和內心。尤其是山水畫,山川雄偉,意境深邃,煙籠霧鎖,“元氣淋漓”,描繪的煙霧迷茫之景與氤氳朦朧的氣氛往往不謀而合。近景又多以細筆寫成,清晰可見,以大筆觸側鋒揮之而成,動感十足,遠處的山峰則通常淺施皴法,氤氳朦朧的美學體驗躍然而生。加之其用筆變化多端,皴擦染變換,讓整個畫面呈現朦朧之感,但該清晰的地方卻又刻畫的細緻入微,一工一寫,自由變換。“不但大氣滂礴,而且酣暢淋漓,該抓緊處精雕,該放鬆的地方潑灑,十分過癮。”(史國良語)
春江叠嶂圖煙樹觀前浦,風蘋聽遠洲。等閒来上水邊樓。悵望天涯、何處有歸舟。香断燈花夜,歌停扇影秋。欲缄尺素說離愁。不見雙魚、空有大江流。陳三聘南柯子 32x720cm 20平尺
中国画“传统”是一个争论不休的词汇,一批以传统为轨迹、以新语言为面貌的优秀的传统中国画艺术家普遍认为“传统是一种精神”。张智永说,传统不是一种形式,是一种精神内核,精神轨迹下艺术作品的任何“味道”都是很正宗的。他所说这种“味道”正是意趣。中国画讲究意在笔先,因而寄情于物、“窥意象而运行”。
中国传统是一种精神,林语堂曾经说过,中国画的抒情性是两种反对的结果,第一种是反对将艺术家笔下的线条束缚在所画的客体上,第二种是反对照相机似的再现物质现实。书法解决了第一个问题(线条自成体系),诗歌则解决了第二个问题(画为无声诗,体现造型的意象性)。这正是“画理”和“实”的关系,是一种可以发挥无穷奥妙的空间,里面的“画理”与“实际操作”,在中国传统文化当中,成为了一种“文中之文”,其中的妙不言自明,与中国文学、戏曲、文玩等艺术形式中的哲学规律相通。也正是这样,形成了传统中国画范畴内精彩纷呈的各种艺术风格。
风格的形成,还表现在“气”之上。中国画是笔线的艺术,通过线感知气,主要体现在线及墨迹为画面带来的节奏感,线条倏忽旋转,其六彩的变化,合乎阴阳,具备音乐的节奏特性。而且,画家的墨迹随心迹,每个人的运笔习惯及动作不同,因此会出现不同的视觉形式和节奏变化。不同画家有不同的“气”。这也正是徐邦达被称为“徐半尺”,打开画幅的一半便可知真伪,也就是作品看得多了,对于个性风格、用笔、用墨的感受变得异常敏感,因此辨别真伪便成为经验之谈。 李鱼
学习传统笔墨,目的是对表现时代笔墨打基础。笔墨要有变化,有氤氲,有苍润,有参差,才有气韵。要动靜相合,干裂秋风,润含春雨。也要颜色当墨来用。墨分五色写云山万态动静,石研八彩画崇峦千变阴晴。中国书画,包括京剧,诗词歌赋,音乐都有模式和规律。继承规律和技法模式,最终目的是打破规律模式。笔墨当随时代,有了笔墨功力和造型基础什么都可以表现。写生是小观,不是大观。大观不是停在一个地方。是多角度用心写生。感悟大自然的千变万化,和四季不同,才是澄怀观道。
澄怀方能观道,观道适以澄怀,澄怀与观道是统一的,审美的主体与客体是统一的,心怀的澄彻是审美主体的升华,以达到实现最高的审美境界。 这一心灵境界,是文人以达至澄澈的空明的心境来看待世事,潜心创作,娱情于纯净创作中的一种悠然自足之人生态度,是人们审美心态极其生动的描绘!
古人讲: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南朝的宗炳讲:澄怀观道,宗炳一生“栖丘饮壑,三十余年”,好山水、爱远游,归来将所见景物绘于壁上,卧以游之,谓澄怀观道。澄怀观道,本是禅的境界……拈花微笑里领悟色相中微妙至深的禅境,精妙地呈示了在审美主客体的交融升华中达到的最高审美境界,是国人文化心灵所深深领悟的一个审美主题。
“西山散人”者,张智永是也,京西人氏,幼蒙山性,开辟鸿蒙。摩经典,识畵理,志向高远,勤学苦练历经数载知命而成。书屋中鸟虫幽鸣,京韵浅唱,皮黄高起。闻琴莳兰,纵览古今。赏文书画,把玩古董。自命为“秋韵斋”也,常有赏心客来访。品茗清赏,谈古论今,不亦乐乎。或行于山水之间,外师造化,搜尽奇峰,观山问水,形似不羁。
散人善用墨。凡作画必先取陈年墨锭于端歙砚中细细研磨,凝思聚神攒平生所养之气,下筆如有天马腾空之勁,亦有老僧补衲之沉靜。山石峥嵘磊落,水似潺潺有声。腾扬似云似雾起于幽壑之间。笔墨胜处得山林之气。精彩烂漫若出其中,苍润之色显四时之景。阳者鲜,阴者渍,沉郁渗化斐然可观,如斯之类,得意在空微耳。展现神韵,众呼群赞之美哉。 2oo6年纳兰于京东兰舍
绘画是境界、是修炼、是磨砺,是踏遍千山万水后的笑谈挥洒;是行止观罢的所感所思;是写出自己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感悟;是阅尽人事浮华后的直抒胸臆,更是生活中快乐的雅玩。
余笔耕不辍近四十余载,得蒙有道尊崔公开启愚智,从注重传统取法乎上转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沉淀修养、提升意境。唯其难攻。需要全方位的修养,唯其通神,需要全部生命来锻造。在一层层蜕变中,品味着中国文化艺术的高古苍秀、清爽脱尘,在继承、融合与创新中磨砺自己的风格,力求笔墨气韵生动自然,形成自己的艺术特点。脱大师之窠臼,不断探索水墨艺术与时俱进的当代形态。使自我不断得以澄明,抵达新的化境。在作品中去展现对自然、对生活的理解。
西山散人 張智永2014年10月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