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点击“AnArt安艺术”关注我们
作者:张子康(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中央美术学院博士生导师、教授,曾任中国美术馆副馆长)
《邛海三月》 布面油画
纵观彭常安的创作历程,不难发现其作品在风格上的变化。海因里希•沃尔夫林在《艺术风格学》中指出艺术风格分为再现和表现,再现是重现生活中的真实场景,表现则是表达画家的情感与情绪。彭常安的创作风格转变正是从再现到表现的过程,这一点从2009年—2018年系列作品《父亲的果园》可以明显看出。
《父亲的果园》 系列作品
但同时在从乡土情怀的情感内核来看他又是不变的,这一点和吴冠中很相似,吴冠中认为“风格是你向着自己的目标去走,留来的脚印。风格是你走在前面,留下来的背影。所以,我从来没考虑风格,只考虑真的感情。”
《道孚湿地》 布面油画
彭常安通过对大自然原初静态美的描写,传递出他内心宁静与深刻的情感,让人们感受到他对纯朴的生命世界的追求。
《青城山下》 布面油画
彭常安以故乡为心中的乌托邦,这与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思想一脉相承,不同于描摹未来的西方乌托邦,东方的乌托邦更多存在于过去。
《守望尘世·8》 布面油画
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生活节奏逐渐加快,曾经宁静而温婉的乡村生活已经逐渐成为人们记忆中的乌托邦。而彭常安的作品正是给观者一种可以追寻记忆中乌托邦之路,无论是《父亲的果园》《道孚湿地》《青城山下》,还是《守望尘世》《山泉梨花》,一切美好景象与田野风情,都指引观者走向对田园牧歌的留恋与憧憬。
《山泉梨花》 系列作品
诚然,意象中的乌托邦总是令人神往而又始终无法抵达,但这并不影响人们对于它的探索和追寻。在这条归乡之路上,彭常安或许还会继续通过更多地改变和创新赢得更多观者的共鸣,但不变的是这种对于乡情的热忱。
- The End -
彭常安 (1965年-)
1965年出生于四川成都
1990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
了解更多
彭常安的油画风格多变,从早期的写实手法到印象派光色描摹,从表现主义渲染再到抽象实践,我们得以从中领略柯罗、莫奈、梵高、马蒂斯、蒙德里安等大师笔下的景与色。
创作至今,画家始终以丰富的色彩表达对自然的热爱、对故乡的眷恋,以及对人与环境相融共生的思考,乡土、乡情、乡魂、乡兴亦是其风景画的精神内核。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