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撤去画毡

  十年前,我在广州大塘画画。那是多雨的春天,阴冷潮湿,连空气也显得粘乎而沉甸甸的。我每天画画,铺在画桌的毛毡湿漉漉的总不得干。而且,只要三五天时间,湿的毛毡上便显出一块块白色的斑癣。宣纸铺在上面,作起画来,有斑癣的地方不吸墨,弄得宣纸上到处是一块块白色的斑点,十分难看而令人生厌。这时,我不得不将大毛毡捲起来,用肩扛着,下到一楼,像丢垃圾一样将一大卷毛毡丢进垃圾桶,然后再到商店买回新毛毡背回家铺在画桌上。但是,不到十天半月,新毛毡又长出了难看的斑点,如此这般的换了三次。那天,又要换毛毡了,外面的雨下得天昏地暗,我不可能去商店买回新毛毡。越是这时候,心里越是想画画。我将湿毛毡捲成筒丢在门外过道上,返身将宣纸直接铺在画桌上画起来。于是奇迹出现了,我感觉到心情从来没有如此畅快,软软的毛笔在铺了宣纸的坚硬的桌面上划动,那种线条挥洒的无拘无束自由自在,而且与作画时波澜起伏的心性是那样的吻合,让我在作画时第一次获得了去除束缚的快乐。这正好比,英雄失意,慌不择路,一朝成了,道声惭愧。为什么道声惭愧?因为这个成功是天意,非人力可为。从此我作画撤去毛毡,这种工具的改革,正是中国绘画求得变化的重要手段,也让我的绘画一直走到今天并呈现出自我的个性。

  去年,友人从台湾送我一套《故宫书画图录》,共27册。细读时我发现了一个秘密,从宋朝到明代,古人作画写字并不用毛毡,而是将宣纸直接铺在案桌上或石板上。下面我将这些画作清理出来,以便大家查证:

  宋刘松年撵茶图(第2集123面)

  宋人十八学士图(第3集61面)

  宋李公麟西园雅集图(第15集311面)

  宋刘松年西园雅集(第16集251面)

  宋人耆英会图(第17集48面)

  宋人西园雅集(第17集57面)

  元赵孟頫西园雅集图(第4集67面)

  元人画秋庭书壁(第5集197面)

  明仇英换茶图文徽明书心经合璧(第21集383面)

  至于作画用毛毡这个习惯何时形成,也是可以查一查的。

                        2011年1月23日

作者:杨福音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