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对当前中国画画坛之现状与发展,理论家与画家们众说纷纭。本人就自己从事中国画人物创作的四十余年时间之体会,阐述几点思考:
思考之一,要有大国意识。
中国具有五千年发展历史,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文明古国的文化大国。中国的文化史是人类文化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就其长远发展来说,中国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一个经济发展潜力巨大,综合国力强盛,东方文化影响世界的大国。因此,作为当代中国美术家的创作立足点应具备大国风范,树立大国意识。中国的现代科技,现代大工业、大农业,大的文化景观以及人们的大国意识在不断升华。社会需要表现时代大作品、大制作。大国意识在不断升华。需要博大、深沉、浑厚、坚实的大容量作品。只停留在小桥流水、烟波画船、雨丝风片的趣味性、休闲性、娱乐性的作品以及所谓的新文人画的成就而沾沾自喜,是代表不了伟大中华民族自春秋、秦汉、盛唐、康熙盛世以来乃至新时代的大国风范,是不协调、不适应的。美术家应对中国的历史发展及历史巨人作出表现和记录,以昭示后人,否则,将遗憾千年。
思考之二,要有主流意识。
中国文化历史要有自己的民族传统,即做到表现时代精神、民族特点、地方特色和生活气息。同时吸取世界各国文化,包括西方文化之精华,为我所用,融我而生。中国画创作应有主流意识,既便于表现社会生活的现实主义创作传统,也要适当吸收西方及东方各国优秀文化。作为影响中国画发展的首当人物画来说,应强调“强”造型观,坚持以形写神,不应搞虚无主义的以“神”写形。应“以形为基础”,以现实具像表现为基础,吸收和融化抽象、意象方法,不应以抽象、意象来代替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才适合中国文化发展之国情。应在上述基础上实现多样化,否则,将形成缺乏后劲的一代,产生不可挽回的负面影响。
思考之三,画什么第一,怎么画为第二。
关于画什么和怎么画的问题,历来是艺术理论家和艺术实践家争论不休的问题。现在学术潮流提出,画什么不是目的,怎么画才是主要目的。怎么画搞好了,就可以解决一切,代替一切。故大家都在怎么画上绞尽脑汁,在尝试各种画法和形式上下工夫。画坛的形式风格变化多了,样式多样化了,但作品内容却越来越窄,主题含量越来越趋于贫乏和苍白。感人的,大容量的、大主题的、震撼人心的作品多年来很少问世,直接影响了中国画的发展,更影响了人才的辈出。正确的创作道路,应该首先在画什么入手,以画什么来决定怎么画。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大主题来推动艺术形式及表现手段的研究,才能推动艺术创作的发展。
思考之四,“笔墨”是表现力。
笔墨当随时代,这是画家与理论家经常讨论的话题,也已形成共识。但对中国画“笔墨”从传统认识至今都搞得十分神秘。将中国画的“笔墨”提到高不可攀的神话地步,甚至将“笔墨”的有无强弱作为是否成为中国画的标准,这就将中国画的传统“笔墨”的认识引向了只停留在技法这一狭隘的认识论上。“笔墨”是超越技法、技术和表现方法的范围之上。从更广泛、广义的观点认识“笔墨”,只要符合“六法”之精髓,以精神来对待“笔墨”,“笔墨”就要随着表现主题、题材、对象、深度的不同而随之变化。突破狭隘之局限,使“笔墨”可以去表现历史上不能表现的对象和内容,发挥扩展“笔墨”的表现范围和力度,使“笔墨”成为表现时代的有力工具。
思考之五,要有使命和责任意识。
画家应有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和社会使命感。画家为什么而画,仍然是当今应该研究的历史旧话。我赞成画家要坚持自我表现,自我艺术风格完善。但凡是把画家关在自我的小圈子里去创作的人,其创作的着眼点和立脚点必然有极大的局限性,会使自己的创作走向死胡同而不能自拔,当经过数年的发展已经失败时,时光已流逝,回头已晚矣!画家应该将自我探索,自我表现自我爱好,尽可能地与时代、社会大气候、人民的大需要结合起来。画家的自我价值应该放在自己的一生给社会、给后代留下什么,从更长远的功利出发,来衡量对祖国文化的贡献,只有如此,画家的艺术实践才会有更广阔的前途,才会有更大的生命力。
思考之六,要有精品意识。
随着艺术作品走向市场,画家都在以两条腿的方式来发展创作:第一种要以严肃的态度完成国家需要的严肃题材。第二种是以另一种态度完成市场需要的作品。前后两者都为了两种不同的目的。但为市场而创作的作品还是不失之迎合,甚至违心地改变画家自己多年形成的风格和优势。两种不同功能,为了不同功利创作的作品形成了矛盾。实践证明,为重要任务而画和为市场而画,都要遵循一个原则,即要出“精品”。画家为了走向市场,取得经济效益,不能被动地只按市场需要而作画,形成庸俗,低层次的作品去换钱,而应能动地以自己的精品去引导消费者提高艺术欣赏水准。只要两种艺术创作均以精品问世,迟早都会被市场所认可,从长远观点看市场,也在逐步变化,由低到高,由粗到精,从不成熟走向成熟,从不规范走向规范的发展过程。艺术家的严肃创作必然将以其精品得到市场的流通。
思考之七,要有主动发展传统的意识。
人们都说要坚持传统,尊重传统,但是什么是传统,目前很难全面准确阐明其定义。我们可以简单说是一个民族的历史发展,包括政治、军事、经济、民俗等诸方面的积淀并流传给后世,代代相传,且被历史和人民所认可和继承的财富和经验,即可谓传统。传统表现在文化方面,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顺应历史演变而变化的具有生命力的东西。传统是发展的,回顾世界发展史和中国文化史的发展过程,无数事例无可争辩地说明,历史是先人首创的东西,即成为先人留给后代的传统,数千年的传统即成为数百年前的传统,而数百年前先人创新的东西即成为我们当代人的优秀传统,而当代人创新的东西甚至在短时间内不被人们接受,甚至称为“洪水猛兽”的东西,在不久的将来甚至经过更长的历史考验,即可成为我们后代人接受,并在其基础上给予创新发展的传统。对于当代美术,中国画的文化发展趋向不应把过去的历史传统当做一成不变的模式、规则而不可逾越。应以不断创新,并在实践中不断突破、充实,完善其规律,纳入中国画的“传统”之中。使其更有新意,更具有生命力、感染力。我们应反对因循守旧的固定模式化的评定标准,也要反对一切推到,不予承认的文化虚无主义倾向。传统在前进、演变、发展、才是尊重传统的正确态度。
思考之八,应提倡吸纳融合意识。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门打开,西方各民族文化成果、经验和理论等纷纷传入中国,这一切引起青年一代艺术家的新鲜感和兴趣,也使老一辈艺术家感到迷惘和无所适从。中国社会进步、经济的发展、文化的提高等都离不开与世界文化的沟通,开始阶段总会出现反叛传统,再出现不伦不类,在实践的历史过程中,自然出现自生自长、自生自灭、自我淘汰的过程,这个过程是文化发展之必然。我们为中华民族文化乃至大中华文化的发展应有很强的包容性,应更大范围地吸纳。在比较中知自身之不足,吸纳那些对我国民族文化有利发展的外来优秀经验、理论、技法。并在自我民族文化发展的实践中融化进来,使我们民族文化更好地适应新时代的现代文化发展之需要,是可行的。比如,西方的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印象主义到现代的抽象主义、现代主义、行为主义等艺术,都可以为我们所用。实践证明在“传统的基础上创新”的理论原则指导下,上述各种主义、艺术主张和艺术行为都可以在我们的艺术创作、文化生活、现代建筑、现代物品造型及人们生活用品的审美观念中有所吸纳,进而融合到我们民族文化发展之中。凡是有利于社会生活和民族文化发展的,我们不应采取完全拒绝的态度。
2001年10月
作者:赵华胜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