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临王羲之书

  王羲之,师兄杜萌若称之为“王”,是神样的王羲之。这样说,一点也不过分。自从有了王羲之和王羲之的“王法”,后世再也没有书人能绕开过他。

  自然,在首都师范大学中国书法文化研究所里,学习王羲之就像西人时时敬畏、礼拜上帝一样平常,而其不二之经典自是唐怀仁《集王书圣教序》。

  我在求学时,临摹《集王书圣教序》基本上是日课,然而一直到现在,我从未写出过我自认为满意的感觉。所以,杜萌若说我一直痛苦着。就像是暗恋,癞蛤蟆无比向往天鹅,然而,终究天鹅在天上飞,癞蛤蟆只能趴在地上。学习王羲之,我显然是永远的癞蛤蟆。向往和敬畏永存心中,但王羲之永远遥不可及。

  按杜萌若的看法,王羲之挑战了张芝和钟繇,用了“截其两端而取其中”的方法,立下了“中庸”的“王法”。后世只有王献之能挑战乃父,称为“小王”,而成就终不如“大王”。唐宋贤人只能膜拜,以为“尽善尽美”(唐太宗语),以为“不激不厉”(孙过庭语)。

  唐宋以降,无论怎样弄出多少“主义”或革新,死鱼终究不能翻身,所谓“时代压之,不能高古”。而王羲之则由“王”变成了“神”,他在神殿之上,后世诸人即使想进入神殿膜拜亦殊非易事,因为“王法”已变成“天则”。

  当今,或许只有杜萌若才能进入王羲之的神殿,但仍需假以时日。

  我自然在苦苦寻找天梯,然而我只徒有癞蛤蟆的精神吧!——永远向往,永不放弃。

  我曾应朱天曙先生之约在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过《临摹与创作——〈兰亭序〉》和《临摹与创作——〈集王书圣教序〉》两本册子,那是些膜拜王羲之的认识和体会,非常肤浅。我现在约杜萌若写王羲之的书,在杂志上做王羲之的专题,让他解析神样的王羲之。

作者:秦金根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